其实,对李一粟同学的乐观似乎太早,假如他按照所谓的“另类”模式发展下去,今后在现实的社会文化氛围中不一定就能成为出色的人才,因为人才的价值实现离不开现实环境,“另类”人才当然也需要宽容甚至是崇尚“另类”的社会环境。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所在,它和社会用人单位之间构成一种人才的“供求”关系。在逐步完成了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包分配到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转变之后,学生实际上也具有了一定的商品属性,而学校就是这种“商品”的生产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企业,其产品设计、生产只能随市场需求而定,消费者最欢迎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同理,学校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必然也会关注社会需求,而逐步形成与整个社会相一致的育人理念、教育思想和人才标准。如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是什么?不同行业、单位对人才专业类型的要求固然是不同的,但渗透在与人才、就业、干部人事管理等相关的各种活动之中的观念意识,却几乎是没有什么两样的。不妨列举几个方面的例子:一个具有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年轻人甭说是进入公务员行列,就是到了一般企事业单位,也不一定会受到上司的青睐,说不定这些特质还会被当成大大的缺点,而墨守成规的驯服型人才也许更受欢迎;中庸、“随大溜”的处世哲学依然渗透于人们观念意识和行为的细枝末节,而一个个性凸现、喜欢标新立异的人往往很难得到周围人的认同,甚至在世俗生活中寸步难行……这些观念意识的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通过人才价值判断标准直接或间接地“干预”教育。起码的一点,老师、家长以及有权决定教育政策和体制的官员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之中。
诚然,怎样看待“另类”尚有待于商榷,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国要想加快现代化步伐,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实现民族振兴,必须着力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性思维的一代新人。假如教育思想、人才价值判断标准等观念不转变,真正意义上的一代新人是难以培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