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生存测试中的北京学生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3-22

  3月12日,由《深圳青年》杂志社和湖南卫视《新青年》联合主办的深圳机遇之旅正式开始,来自北京、上海的十名大学生一步步地体验着20天200元在深圳生活的经历。有趣的是,除两名北京学生外,其他八个人都住在一起,四个北京学生,四个上海学生,自然地形成了北京、上海两个板块,转眼间,十天过去了,每个人都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住在主办单位提供的住处的四个北京人分别是小王、小黄、小朱和小李(女)。三个男生住在同一个屋里。

  小朱VS小黄:

  看谁比谁更逍遥

  小朱和小黄是机遇之旅队伍里的一对活宝。从第一天见到这些学生,就发现他俩有点与众不同,果然,到达深圳的当天晚上就印证了我们的判断:其他人照常就寝,小黄却拿出个睡袋!小朱也不含糊,同意小黄床不干净的看法,马上找了大堆的报纸垫在床上当褥子,被子嘛,干脆没盖。13日清晨,四个北京学生结伴下楼,那是他们机遇之旅的第一天,首选目的地是深圳人才大市场。

  四个人没人知道路,当小李忙着问路时,小王不作声地跟在小李后面。小黄拿出相机,对着另外三个人开始拍起来,向三个人表示,他要用镜头记录一下他们的旅程;小朱则只是悠然地看着,看着小李两个人问路也看着小黄拍,然后深沉地告诉小黄,刚才镜头里的楼不够美,换点好背景行不行。

  任由小李和小王问路上车,小朱和小黄就跟着上车。别人是不停地问司机问乘客人才大市场该怎么走,他们俩倒好,整个跟自己没关系似的,悄悄养着神。中午时,回到住地,众人都有些疲惫,但多数又有了下午的目的地,还要出去厮杀,惟有小朱和小黄表示,下午的计划只有两个字:睡觉。

  第二天一早,记者们赶到学生驻地一个个地跟踪采访,憋着劲儿想猎取各路故事,小黄却还是那两个字,睡觉,小朱搭上一句,我陪着。

  接下来的三天里,小朱的事迹是:沿深南大道东西走了一下,发现了一个免费洗澡的地方;沿深圳南北方向走了一趟,得出深圳并不大的结论;上莲花山放了风筝,深刻体会到深圳是个好地方。

  小黄的事迹:第一天可能是觉睡得很足,精神太过充沛,以至于晚上不小心把湖南卫视《新青年》拍的带子全给抹了;接着在睡袋里度过,下午在楼道里跑了跑步,回想往日运动雄风;其间还到一家单位应聘,离驻地只有200多米的公司,他绕了一个小时,结果到达时人已招满,记者再次见到他时,他满脸被晒得通红,躺在睡袋里说,真倒霉!

  两个人的闲散与其他人的奔波形成强烈对比,却又是两张胸有成竹的脸。几天的闲淡过去,这对活宝拿出了各自的杀手锏。

  从某一天起,采访的记者全都深深地记住了小朱。当他诚挚的笑脸出现在你面前时,第一句话就是,你什么发质?先是湖南卫视的导演,又是各家报社的记者,鬼使神差地被他打动买下了他推销的清洁用品,最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说服了和他一样20天只有200元的队友花去60多元买他的产品还对他感谢有加。

  有不服的记者再度前往,又纷纷落马,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成功地向五名记者、一名队友售出了产品并新结识100多名新朋友包括在路边向他推销刮胡刀的。当然并不是他诚挚的笑能打动所有的人,终于有一天晚上在试图说服小黄和小王时被赶出屋外静候。

  小黄有着一张胖胖的脸,在深圳电视台采访他时注意宣传了他的拍片经历,很快便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告诉他到台里看看随时准备加入拍摄。他声称有北京人所有的优点,并以能给别人传染快乐为荣,在工作有着落的同时,他也成为跟媒体、同学最熟的人。作为一个有激情的电视准工作者,他在周末劝说同伴一起去看日出,但他终于没有打动任何人也只得依旧把睡袋铺在了床上。

  看着别人工作渐渐入轨,小黄声称,我才刚开始,发挥还在后面呢。

  小王VS小李:

  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第一天上人才大市场,四个北京学生就分成了两组,小朱和小黄一起,小王便跟着小李。

  说小王跟着小李不单单是放到视线里的具体状态,而是他似乎试图从小李的奔走中找到什么,从而表现出一种无条件跟随。

  小李到人才大市场后转道国贸上门面试,小王当即表示随行。

  相比小李的风风火火,小王则多是从从容容,当小李拿出小本对着国贸的业主表抄那些看上去不错的公司名时,小王轻背双手站立身后,只是默默地看着,记者问他怎么不抄,他只说看看。抄完后小李说上二楼,小王点头表示同意。

  转了几圈没找到那家公司的前台,小李问小王直接去找总经理好不好,小王不置可否,一副你若退我就退,你要前进我向前的模样。

  在见到一个经理样子的人后,两人被叫入面试,小李一直在讲自己的经历优势,小王则自始至终没讲一句话,小李觉得那工作不行退出面试,小王也不作声跟着走出来,仿佛这件事跟他一点关系也没有。

  记者实在是好奇,问他倒底在想什么,他还是说看看。

  这时连小李也有些觉得不对劲儿了,说你忙你的吧,小王则表示没关系,反正我也没别的事,“没别的事!”记者还是不得其解。

  小李上楼下楼进出着各种公司的门,被保险公司的经理面试,遭家乡驻深办的白眼,一上午不知说了多少话,小王一如既往地跟着,不鼓励也不打击。

  一天下来,小李身心俱疲,小王平静依然,他有自己的想法,不搞多面撒网要用重拳出击。

  第二天,重拳还是没有出击,小王还是跟着小李。记者探出的消息认为:小王以优异的成绩从东北考到北京,父母的意愿是希望他毕业后留在北京。但是他自己认为所学专业属于经济类,择业应该选择经济氛围浓厚的地区。深圳无疑是最佳选择。所以小王努力争取加入了这次活动是希望通过这次活动甄选一个毕业的归宿,因此,并不急于在一两天内做出什么大举动。

  同前一天的方式一样,小李又是到写字楼上门面试,经过第一天的练习,小李的口才长进很大,在上午碰了两次壁后,下午终于有一家相中了她,同时也宣告小王的跟随工作结束。

  第三天,小李兴奋地去上班,回来后又兴奋地讲公司对她很不错,记者只需稍加提问,一天的行踪便清清楚楚;面对小王我们可犯了难,问一他一般不答二,只知道他去了一家不大的企业,并向记者列举当今一些成名的企业家是从这样的企业干起的例子,走的时候略见豪迈心情,晚上回来表示地方较远决定放弃。

  一个星期过后,各人工作基本落地,小王还是没有动静,神情语态和刚来时差不多,小李则是春风得意,每天总能讲出一些公司对她的好处,看来是把她当苗子培养了。

  一天几个学生一起上街,走到一座大楼前时,小王突然展开双臂,“总有一天,我要在深圳有这样一座楼!”

  众人呆呆地看着他,好像看着一个外星人,这小子,说不定后面能干出什么大事情来呢!

  北京VS上海

  八个人的学生住地,北京上海正好是四对四的阵形,目前各有一人没找到事做,这边的小王想着拥有一座大楼,那边的小杜开始筹备他的家教中心,经过一个双休日的调整,每个人都是信心十足,另外两个住在外面的北京学生也是渐入佳境。

  学生们这么快解决了生活问题多少让老记们有点遗憾,不过后面肯定还有精彩故事,等着瞧吧。

  ■文/《深圳青年》记者 剑锋

  1987年的

  生存测试

  当北京的几位大学生正在陌生的深圳参加“生存测试”时,北京城里二十多位过来的大学生,以特殊的眼光关注着每日进程的报道,因为他们于多年前在大学时,也参加过这样的一次大规模的“生存测试”,关注中感慨颇多,远不止一个“时代不同”了。

  1987年春天的大学校园,有着不同以往的躁动,下海、逃课、做生意、呼机啦、名牌啦、“面的”啦,校园里对围墙外面好奇了。

  于是,当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发出“大学生生存训练”活动通知时,海淀区各大院校的自行车兴奋而快活地穿梭,为的是争取一个参加的名额。

  笔者因为正在就读人大新闻系,一句“我可以写稿宣传”荣幸地入选,荣幸地在上缴了身上所有的钱后和其他20多位各校同学一起,“流落”到了陌生的找不到北的济南市。

  我们拿到的“题目”是:没有这个社会必备的“通行证”———钱,没有可以寻求帮助的朋友,但要想法生存下去,要能最后从这窘困中突围出来。

  生存,是那时我们的惟一目标。北师大的“难友”想去当家教,可连“家教”都陌生的济南人对北京来的大学生家教更是首先要疑惑一阵;学文科的想做文秘,可那时的公司,不只是看起来不入流的感觉,最重要的是太少了。

  几个年轻力壮的大小伙子,学物理的背景和读研的资历都不是优势,凭着一时的灵动,注意到了这个省会城市即将举办城市运动会。于是,推销票成了他们的生存手段,一天下来,算是有了收获,饿不着了。

  笔者不能像现在的那些测试者,或去广告公司,或去新闻单位跑稿。铁饭碗正规军年代,一个闲散人员怎能做那么关键的工作;而广告公司呢,在北京都才起来那么几家。

  真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而那时“英雄之武”有用没用的争论正是逃课同学的借口。在这个还算热闹的省会街上,遛来遛去,开口求工的脸皮早已练成,但“工”在哪里?后来,一家热闹的门脸老板娘留下了我:就在门口转来转去,挑一挑、看一下、再走开……回去交流时,才知道是帮店家做“托”。

  挣了十块钱,活了下来,却是因为当了回“托”。可现在,如果不存在面子问题,大学生可以去打字、打短工,面包一定会有。当然,如果生存得更好的,会应聘到外企、到大公司,甚至给电视台拍片……

  正因为此,1987年的生存测试,在2000年是“大学生深圳机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