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二:网络光谱学
这个游戏是专门为那些胃口较小一些的玩家们设计的。如果你想进行雅虎、新浪和搜狐那种把全球各色人等都一网打尽的全波段玩法,这款游戏看来是不合适的了。不过,如今玩全波段还有多少空间是很值得怀疑的,时移势易,今天玩友们只能在某个特定波段内施展身手了,谁让你进场迟了几天呢?
本款游戏的理论基础就是张朝阳经常挂在嘴边的所谓“注意力经济”和富兰克林“时间就是金钱”的论断,不过“时间就是金钱”总是透着那么一股半遮半掩的学究气,不如翻译成“时间就是钱”来得简捷快活,而这也正是富兰克林的本意。它的精髓就是选准你最有把握去影响的人群,尽可能多地吸引住它们的“注意力”,然后把它们的“时间”变成自己的 “钱”。
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种游戏的不同版本将成为今后几年最时兴的玩法。基本的招数是:首先要像作家梁晓声那样也来一番对“中国(甚至世界)社会各阶层的分析”,通过排队和筛选找到对自己含金量最高的人群,想办法把这部分人吸引住;然后再对这个族群的日常活动时间段进行考察和分解,选准含金量最高的时段。至于接下来该玩什么花样嘛,请点击“更多内容”好了。
玩友们请注意:目前最有价值的资源就是人们的时间;“网络光谱学”既是游戏也是科学,就是通过对人们所拥有的时间进行光谱分析,以便发掘和提炼出其最大的商业价值,在改善大众的生活的同时获取最佳的利润回报。这是功德无量的好事,人们肯定会欢迎的。惟一的麻烦将来自几个坚持所谓“人性关怀”的半通不通的书生,他们会骂你抹煞人性的多样性,用一种万恶的制式生活来戕害大众,使人们的生活被几个该死的商家所预先设计和垄断了,连生物都不如,生物都还要讲究多样性呢!
对此千万要厚着脸皮沉住气,万万不可自乱阵脚。至于应对之道,首先不妨恭维他们一番,一是显示自己的雅量,顺便也给这些因为平时不受人重视而变得愤世嫉俗的家伙灌点米汤,以便削弱他们的战斗力;同时又把矛盾引向对整个社会问题的探讨,就把对自己的指责一下子化解到了无形。
然后就要开始为整个行业辩白请命了:一、这并不是网络的过错。如今大众的日常生活都是在一种工业化标准底下运转的,就连人们最为珍视的情感生活不也被精明过人的商家仔细斟酌设计出了诸多的标准答案了吗?不信看看节日的贺卡、流行歌曲、所谓的时装和花样不断翻新永远引领潮流的时尚就知道了,至于体育,那其实是最标准化的活动,而旅游如果随团也好不到哪里去。二、保持个性的成本是很昂贵的。度身定做倒是保持个性的好办法,不过要真正实行起来就不容易了:要么花大钱请人来专为自己做,要么一切DIY,对于一般人说来,两条路都不现实。
游戏三:新编编辑部的故事
据说,在美国有两本书特别好卖:一本是《斯波克育儿经》,另一本是《默克家庭诊疗手册》,两书都是专家就大众生活中一些最常见问题进行的专业指导和解答。这其实可以给网络玩友们一些宝贵的启示:大众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烦恼和问题,迫切需要一本《人间指南》来释疑解惑、指点迷津;真正要受到大众的欢迎,必须要有权威感,同时又易学好用,这就需要把专业问题傻瓜化。谁能参透其中的关窍,就肯定能够成为游戏的赢家。
本款游戏需要玩友们具有吃苦耐劳的禀性,考验的是你的意志力,同时还要脑瓜灵活动作快。如果你能够发现最困扰大众的问题之所在,同时又能邀集本行业的一流高手和专业权威来就这些常见问题逐一给予解答,事情就成功了一多半。剩下的工作就是随着问题清单的不断拉长随时添加新的解答,做好日常维护,让更多的问题和专家加入进来,并让内容的版本随之不断升级。这其实和一个编辑部的工作差不多。这款游戏不但可以每天提升你的专业地位,说不定还会由此派生演绎出林林总总各种版本的“编辑部的故事”来,既叫好又叫座,岂不两全其美?
网络游戏是个带有不少血腥味的游戏。今天还在这个名利场和生死场中淘金的不少冒险家明天也许就踪迹全无了———如果他不看本人这篇文章的话。至于看了仍没有赚钱的可怜虫,那只能怪你没把意思吃透或是动作太慢。提出理论的人天生就是不认错的,至少我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承认自己错了的理论家,这也难怪,因为就像钱钟书所说的:“理论都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