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中国人,这是你最大的优势
盛湘渝是团里最年轻的一位女博士,只有28岁。在英国,盛湘渝 同一些从事环保研究的中国留学生创办了“旅英中国资源与环境协会”。 100多位会员有着同样一个想法,建立一种群体优势,在国内寻找合适 的项目,同时将一些新的科研成果和信息向国内转化。
“一些科研成果,国外已经做出来了,可以把它带回去转化为产 品,没有必要在国内从头做起。”盛说,她会选择一个与自己专业相 关的研究方向开始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培养一些专业的环保技术人才, 一方面开发市场和产品。她很清楚,要达到这种目标,在国内更便利。 因为“你是中国人,这是你最大的优势。”国外的科研环境和各方面 条件都不错,但是在面对同一职位时,中国人不具有竞争优势。
许多留学人员都明白,国外有发达的科技,成熟的市场,要在那 里取得成功必然面对巨大的竞争,而国内科研技术上的一些空白点, 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日渐改善的生活环境都为他们提供着良好的事业 机会和发展领域。更重要的是,“这是自己的国家,一旦获得成功, 成就感会更大。”
“每个在海外的留学人员头脑中都有一个潜在的回国创业念头。” 徐永隆博士的这句话可能代表着众多海外留学人员的感受。
现任德国商业银行IT项目经理的高鹏博士每年都有一次回国考察 创业的机会。几年前,中国的IT业还鲜为人知,今日的发展迅速却可 与国外相比。这使得从事此行业的高鹏感慨颇多。高说,此次来北京, 他代表着学会里百余名科技人才来考察,看一看国内的创业环境,同 时寻找创业落脚点。
大部分人都在考虑,但有些犹豫
同高鹏一样,不少海外留学生都认为,回国创业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是真正谈及回国创业,一些人的态度却是谨慎的。
在参观中关村管委会时,在澳大利亚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刘景 源说:“以前听说过中关村,没想到它的规模这么大,发展如此快。” 对国内情况知之不多,是留学人员对归国持谨慎态度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考虑回国创业时,留学人员们都会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 国外能吸引他们的是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同时,经过努力,他们大 都处于一个比较好的位置上,在国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能 力,是他们首先想到的问题。
“其实我们更看中的是科研环境,因为只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在国内的生活环境不会太差。作为一个科研人员,他会更多地考虑国 内的科研的配套服务及科研环境是否跟得上自己的需求。”从事农业 生物技术开发与研究工作的博士后张雁说,比如从事基础项目的研究, 需要大笔科研资金的投入,而且不是马上能够见效,国内是否有充足 的资金保证及政策支持,都是她所考虑的。另一方面就是国家对海外 留学人员的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现在有不少措施出台,但是 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保持长久不变,也是留学人员关注的一个问题。
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
宋永华应该算是海外留学人员中的成功人士。他既是英国布鲁耐 尔大学终身教授,同时又在国内拥有自己的研究所和技术有限公司。 1998年,宋永华在北京建立自己的研究所,一年后,又建立自己的技 术有限公司。他的目标是在三五年之内,公司能够上市。
宋说,没有哪个政府向中国政府这样重视留学生。回国创业,具 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同时,他也对回国创业提出了自己的看 法。
回国创业,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非常重要。有一些政策很好,但 是具体落实、实施却存在困难。同时,国内市场某些方面的不规范, 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创业公司在国内的发展。所以,创业者应该明 白,你所面对的是西方的技术和东方的文化。就是说,要具有发达国 家的高科技成果,同时能适应东方文化背景的社会环境。
“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宋永华说自己的公司创 建时,只有10万元资金,而现在有的留学人员创业,开口就要几千万 的风险资金,并且还要求自己说了算,自视过高。创业是一件踏踏实 实的事情,不是脑子一热就能做的。
宋永华就面临两种选择,去国外做学问,或者发展在中国的公司。 他选择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