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上,IFLF2000国际融资上市论坛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来自欧洲著名股票交易所的高级官员莅临演讲,向与会的中国企业(包括投资银行)系统介绍欧洲二板市场的具体情况。那么,促成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奇迹般发展的二板市场究竟能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什么?
“纳斯达克”的奇迹
可以说,纳斯达克是全球最成功的二板市场。尽管它只有30多年的历史,但它的交易额已超过了有100多年历史的美国传统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以下是世界各地的二板市场与之进行的比较:(见下表)
纳斯达克之所以成为新兴企业的梦想所在,是因为它创造
了奇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微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市值1.6万美元的小公司居然扩张为市值5000亿美金的“巨人。”
“人们看重纳斯达克,是综合了它的经济与非经济因素。”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博士这样评价它。从经济因素讲,纳斯达克具备筹集资金、股份流通等方面的成熟系统,最重要的是,对企业而言,进入它的“门槛”之低,低到对企业的经营规模、资金……全无要求,你可以没有经营业绩,没有资金限制,甚至没有赢利。而非经济方面的因素更显而易见:雅虎、苹果、网景……一个个以高科技为特色的公司神化着纳斯达克的奇迹,在今天带动着世界新经济的发展,以至人们以能在纳斯达克上市为一种荣耀。
与之相比,其它二板市场的吸引力相对较小。香港“创业板”的历史只有一年多,而欧洲的金融传统更注重银行对企业的融资,因此股票投资者少于美国,另外由于欧洲地域所限,融资余地较小,但今天面对纳斯达克要在全球“开分店”的趋势,欧洲各国充满“忧患意识”,正逐步走向联合。
中国企业去海外上市面临三大问题
在我国二板市场尚未推出的前提下,去海外二板市场上市,成为那些急于扩大生产规模,但筹资渠道不畅又无其它退出机制的中小企业的一根“救命稻草”。但众多金融专家指出,它属于“无路之路,成本极为昂贵”。
赵锡军博士指出,中国去海外上市企业至少面临三大问题,其首要问题是如何使国内企业变成合乎在海外上市的公司。
“由于境外公司的操作规则与境内公司截然不同,致使二者在相关法律条款、财务制度、信息的披露、公司内部资产结构等方面有根本的差异。为达到上市要求,务必要请国际知名的中介机构按国外标准重新进行审核,这些费用,将是国内正常费用的十几倍至几十倍,需以百万美金做单位计算。”
那么经过这一番昂贵的审核就可以上市了吗?境外中介机构并不参与公司股票上市的全过程,不对审核资料做任何形式的包装,因此企业够不够得上发售股票资格仍不能确定。
“国内企业去海外上市的第二大问题是如何获得当地投资者的认可。”赵锡军认为,作为当地投资者,从地缘角度讲肯定更信任和了解本地的企业,而对一个外国企业,如何能使当地投资者选择购买它的股票将十分困难。
这也涉及到二板市场中的一条重要规则:信息披露制度。尽管市场对上市的公司没有业绩要求,但决不可能接纳素质不高的企业,而一家企业也有义务把自己置于全体投资人的监督之下。对二板市场的挂牌公司而言,信息披露的要求相当高,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主板市场对企业的要求。以香港“创业板市场”为例,这种披露包括销售和市场的推广、生产情况、商品发展或产品发展过程、管理层及主要技术人员的人数、专长、经验及变动情况、牌照申请过程及业务合作详情等等。
另外,上市后的企业还必须设立一个相应的机构随时回答香港联交所提出的种种问题。
赵锡军认为,去海外上市第三个问题出在国内。“由于证监会至今没有一个具体的方案,国内企业去海外上市一直作为个案处理,裕兴公司在香港上市也是经过两次审批才通过。”
赚得更多还是赔得更惨
在企业不计代价想方设法去海外上市的背后,人们看到的是国内主板市场无法满足企业筹资需求的现状,人们听到的是各界人士对国内二板市场呼唤的声音。
华夏证券有限公司副总裁、资深金融专家林义相博士认为,二板市场的意义不应只局限于支持高科技企业发展,更重要的是改革我国经济中的融资机制和上市公司的运行机制。
他指出,现有的主板市场存在着“所有制垄断”———只有国有企业才能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而二板市场的兴建,就是要打破这种所有制垄断,使各种所有制企业(当然也包括国有企业)都能在资本市场上以平等的身份筹集资金。
在上市公司的运作方面,主板的上市公司存在着必须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先天不足”;上市后很难按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公司来调整,因此存在“后天失调”。二板市场上市公司来自不同的所有制,带来的竞争一定会更加激烈,因此有可能避免主板上市公司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问题,更有可能按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公司运作。
二板市场能在筹资方面支持和推动高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一点固然重要,但它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新的融资机制和公司运作机制培育有别于传统国有经济的中国式的“新经济”。关于筹资场所问题,林义相则认为最好的筹资市场在国内而非国外。最关键的问题是国内企业通过境外上市的再筹资能力很差,企业如果不了解国外市场的情况,多数可能只在初次发行阶段利用概念“炒一把”,而没有后续的不断筹资的能力,并且公司股权结构中有外资股份掺入,恐怕在今后运作中会出现“后遗症”,毕竟在国内企业与境外投资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存在较大难度。对于投资者而言,应该看到二板市场的投资风险很高,潜在(而非必然)的回报也很高。拿一句最通俗的话讲就是,你可能赚得更多,也可能赔得更惨。
千呼万唤中国“二板市场”
关于我国的二板市场究竟何时出台、怎样出台,已经成为各个媒体“炒”得最热闹的话题之一。从人们对它的关切程度可以看出,各界人士对中国的二板市场寄予厚望,但是在千呼万唤之余,也有对它的种种猜测和担心。
人们对未来二板市场的讨论集中在它将以何种模式出现。专家指出,这个市场必须以“全流通”的方式出现,而不存在国家股、法人股、公众股的划分。否则,它将只是主板模式的再现,这样的二板市场是没有意义的。
那么接下来如何处理好一个结构良好的二板市场同主板市场的关系呢?如果二板市场是开放的,公平的,市场化的,那么在主板上市的企业会不会向二板市场转移?这种转移需要的资金如果来自主板市场,那么主板市场会不会成为一个“空壳”?还会有人认购传统企业的股票吗?这会不会带来国有企业的萎缩?
另外一些担心来自二板市场的具体规则。比如有一种说法是,“第二板”里将不设涨停板,那么如果有人在幕后恶意炒作,意味着投资者将冒极大的风险。
一系列的问题使人反思,中国建立第二板市场的目的究竟何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王国刚对记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企业的撤出机制有四大类,即商品(产品)撤出、技术撤出、资产撤出及股权或股票撤出(即通过股权置换或二板上市)。其中二板上市是这些撤出机制中不可缺少的一条。它的重要性在于,企业可以通过其它机制撤出,但它给企业提供了最后的保障,有了这种保障,才有更多的人敢于投身于高科技产业之中,从而带动这个行业的发展。对我国而言,一个完善、成熟、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二板市场将促进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同时唤起全社会对这些有发展的企业全面支持。在这个前提之下,有关部门应该认真衡量高科技企业的产业定位,更应该根据中国国情全面考虑二板市场的规则,因为它将决定中国创业投资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