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高中生学做“研究生”,这是素质教育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5-24

“十字连星对地球有何影响?”、“修正液对人体的影响”、“城市宠物”、“上海名古树的调查与研究”……这是上海市高中生课堂中开展的各项课题研究,据悉,类似这样的以学生自主探索性学习为主,从身边生活寻找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课,今秋开始将纳入我省高一新生的必修课。

安徽省教科所副所长薛凌告诉记者,研究性学习成为高中生的必修课,目的就在于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亲身实践,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的精神,从而为学生继续升学、参与工作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据悉,按新课程表规定,今秋从高一新生开始,每周将必须有3个课时的研究性学习课;除学生自由选报的研究课题外,在新课程计划中,各科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上也都相应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如数学科,要研究分析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地理,要观测月相,尝试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化学,要调查市场补钙保健品的种类、钙的存在形式和钙元素的含量;物理,要调查家用电器的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生物,要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薛凌说,研究性学习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学习者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无论如何,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将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有重要改变,教师将更多的成为课题的组织者、发动者,教师的知识面也将不能局限于一个专门学科,否则不能适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需要;其次,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办法也将与传统的考试办法大有不同。薛凌认为,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重过程轻结果,重在看学生是否按科学规律掌握了调查研究、科学探索的办法,而不在于成果与学术水平的多少与高低。

据悉,我省教育部门近期正在就如何开设“研究性学习”课做专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