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中国网络业的沙场上将尸横遍野。
----这不是耸人听闻。这是因为,在任何一个市场里都注定只能有少数赢家。新经济同样承认几率。从几率上说,大多数人将只能是少数赢家的陪客。对99%的网络企业来说,当务之急不是想着怎么去NASDAQ上市,而是想想怎样在惊涛骇浪中生存下去。与其遥望NASDAQ充满憧憬,不如从今天开始想想怎么尽快实现收入和盈利。
----并不是说向NASDAQ的方向努力有什么不好或者不对。事实上,当所有轰轰烈烈成为过眼云烟,开始年终盘点的时候,或许会发现,NASDAQ神话在中国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引诱了很多初创企业从创业的第一天起就以比较规范的方式构筑了企业的构架。人们照本宣科地一轮一轮玩着风险投资的游戏。在不知不觉之中,在有意无意之间,中国企业的微观景观发生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嬗变。人们开始重视法律与法规、合同与协议、结构与程序、股权与期权、董事会与股东。人们的急功近利在客观上迫使他们在习练现代企业制度方面迈出了摇摇晃晃的一步。
----问题是,既然市场里只能有少数赢家,那么谁能成为赢家就显得异常重要。那么在新经济,应该看好什么、不看好什么呢?在成熟网络公司中,我看好那些能够有效掌控、组合旧经济中有价值的资源的公司,不看好那些没有旧经济支撑、所谓横空出世的新经济平台。NASDAQ虽经历调整,新、旧经济间仍然存在的巨大的套头交易空间,网络公司应该充分利用价值评估方法上的新、旧有别,在高位得到融资后快速从低位纵切进传统行业,获取价值的资源。
----在初创团队中,我看好那些有纵向产业经验同时能够有效组织产业资源的创业团队,不看好那些徒有想法和点子的聪明个人。“宁要一流的团队二流的想法,不要一流的想法二流的团队”是绝大多数职业风险投资人的行为准则。真正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天才想法已经越来越少。即使是想法本身的确卓而不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想法也是可以模仿的。除非你有货真价实的技术专利或者垄断性资源,否则就没有什么真正的壁垒。相比之下,团队的整体实力---特别是其产业内的纵向经验---是比较难以立即复制的。
----在旧经济中,我看好那些已经在行业中取得了主导定位、拥有持续增长的收入、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并且能够比较自然地把业务从网下转到网上的那些企业。一个有实实在在的资源和业绩的企业搭建网络平台要比一个只有网络平台的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资源和业绩容易得多。当然,二者对比的前提是旧经济的企业很快能在所有制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至少大致达到新经济下初创企业的平均水平。
----从网络公司的商务模式上,我喜欢那些商务模式相对简单、有清晰的盈利轨迹或者非常容易成为并购目标的公司,不看好那些商务模式过于奇形怪状、一两句话很难讲得清楚、盈利周期过长的公司。具体来说,以下几类网络公司值得关注:拥有独特资源特别是技术资源的公司、由产业巨人发起或参与的B2B或者B2C的网站、拥有纵向产业资源的行业性门户网站——后者将很容易成为已经或者即将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收购目标。相反,我不看好没有产业背景、主要由个人发起的B2B或者B2C网站,不看好各种竞买方式过于复杂的竞买网站,不看好纯粹的社区网站,不看好技术能力一般、从其它领域转向而来的ASP;除了个别特例之外,我也不看好形形色色的孵化器。
----对于创业者来说,也应该“宁要一流的投资者二流的价值评估,不要一流的价值评估二流的投资者”。这一点在今天尤为重要。投资者本身的价值日益凸现。每一轮融资中的投资者都将直接影响后续融资的可行性和价值评估。因此,对于尚处在早期的网络公司来说,尽早引入一些真正大牌的、有声誉的(而不仅仅是在国内有知名度的)境外投资者将会使自己受益无穷,哪怕这意味着暂时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还是那句话,市场里只能有少数赢家,赢家选赢家。
----关于网络公司的出口,对绝大多数国内网络公司来说,把自己以一个比较好的价格卖给跨国战略投资者是一个比到NASDAQ上市实在得多的出口。我们大可不必总想着成为中国的亚马逊。其实,如果能够利用亚马逊在中文图书方面的弱点不失时机地把自己做成亚马逊的并购目标,同样是十分值得推崇的选择。
----从现在到今年年底,市场上最流行的将是两个词:收入和收购。那些有钱但没有收入的网络公司会去收购有收入的公司,而既没有钱又没有收入的公司则只能或者被别人收购或者干脆关门了事。但是当所有收购方都以收购收入为目标时,没有收入的公司即便想成为别人的收购目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市场里只能有少数赢家。(作者为易凯网络资本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