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学生手中没有决策的权力,也不能制定任何有约束力的措施,其呼吁的力量也必然是相对弱小的。我们南开大学有一个学生组织的“绿色行动小组”,他们曾呼吁拒用一次性木筷和饭盒,但校园内白色垃圾却并未见少。而如果食堂不卖它,则食堂将不见白色垃圾;如果校方下令禁用它,则南开园将不见白色垃圾。现在我们只看到大学生在孤军奋战。
     再如,大学生呼吁减卡救树,邮政部门每年却要印制上千万的有奖明信片,并以“发行量很大”为由拒绝接受停印或少印,这又将砍倒多少棵树?这些树凭大学生们的呼吁救得过来吗?
     第二,事情往往不像呼吁那样简单。拿发泡饭盒来说,如果要禁了它,能否找到经济实用的替代品呢?如果不能,会不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呢?除了抵制和禁用就没有更好的办法吗?
     第三,大学生的呼吁、倡议及宣传中也有一些流于形式的东西。比如经常搞的签名承诺等活动,虽参与者众,但效果又有多大呢?
     第四,大学生呼吁的目标是普通学生或市民,但对环境造成更大破坏的事情却往往是各种形式的政府行为。有的地方不顾禁令仍在砍伐森林,有的地方图经济一时发展建了很多污染环境的工厂,这背后是个别领导对“政绩”和个人升迁的追求。对这些凭借手中权力我行我素,连专家都不放在眼里的官员,大学生呼吁又有多大意义呢?
     不错,是应该从我做起,但这不只是公民的义务,也是政府的职责。对政府来说,首先不能允许任何破坏环境的行为,其次要严格执法,对破环环境的人进行严厉惩罚和坚决打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大学生的呼吁才有意义。只有政府与公民(包括大学生)一起从我做起,环境保护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如果政府不能从“我”做起,则它一方面会产生恶劣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会让那些为环保奋战的人们伤心,环保的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环保已越来越成为关系天下兴亡的问题,我们大学生理应承担一分责任,但这不仅需要热情参与,更需要理性思考。我们不能满足于“尽了力”,还要关心产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