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中县是青海的农业人口大县,过去,那里的农村初中曾一度单纯追求升学率,忽视了面向农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据了解,全县每年5000余名初中毕业生,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只有2200多人,占44%,大多数学生回乡务农。
1998年,湟中县就如何改革农村初中教育展开大讨论,提出要把初中教育的办学思想定位到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进步服务上,在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基础之上,重视培养为农服务的思想意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此后,湟中县在当地的10所农村初中分别实施了分流教育的改革实验。
在分流教育中,湟中县允许各校根据实际确定分流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学完初二年级全部课程后,从初三第一学期开始分流;也可以在学生学完初三年级第一学期全部课程后,从第二学期开始分流;还可以在初三后分流,即学生学完初三全部课程后,一部分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其余学生不发毕业证书,用一年时间主要学习实用技术知识。对于不适应实施分流教育的初中,湟中县采取的办法是,通过广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和选修农村实用技术课,使学生既在原教学班学习文化课,又在某一技能特长班选学农村实用技术,或在某一兴趣小组开展活动,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两年过去了,如今湟中县的农村初中教育改革实验究竟如何,记者日前专程走访了该县的丹麻、土门关、国寺营、坡家4个乡的初级中学。来到丹麻乡初级中学的堆绣制作实习基地,仿佛置身于艺术加工厂。只见技术特长班的学生们正在当地民间艺人徐晓春的热情指导下,精心完成着各自的工艺流程:装饰组的学生用镜框装饰着各种成品,“三羊开泰”、“醉八仙”、“祥花瑞草”,一件件做工精湛、色彩艳丽的堆绣艺术品呈现在眼前。技术特长班教师杨启才向记者介绍说,自实施分流教育以来,学生已独立制作各种堆绣作品125件,价值达6000多元,畅销国内外。
在土门关、坡家、国寺营等几个乡,记者看到,各实验校都结合当地实际,合理选择了科技含量高、技术成果新、经济效益高的项目作为技能特长班实用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坡家乡初中经过认真考察,将一定数量的欧洲珍珠鸡和美国七彩山鸡引入了学校基地,让学生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参与饲养,学生在鸡舍的消毒,鸡病的预防、治疗,小鸡的孵化等方面积累了经验,为今后的饲养管理打下了基础。目前这两种鸡已在学校安家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