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论韩寒的选择权--没得选择,就失去了自由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12-14

    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在《发条橙》一书中,描绘了一个叫亚历克斯的恶少。这人拦路抢劫、打群架、强奸少女、吸大麻、杀人,五毒俱全。政府运用基因技术,将他变成了一个“大善人”,打不还手,骂不回嘴,甚至遭受被抢老头们的报复围殴时,也只能抱头鼠窜。因为他一想还手,就觉得恶心,没有能力回击。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他还算不算是人,因为他已没有选择权。

    伯吉斯借监狱教诲师之口,质疑道:“上帝想要什么呢?上帝是想要善呢,还是向善的选择呢?人选择了恶,在某个方面也许要比被套迫接受善更美妙吧?……”作家向世人忠告道,善心是发自内心的,是选择出来的事物。当人不会选择时候,他就不再是人了。

    浙江发生的子杀母的惨剧,震动了高层,也引发了全国的学校减负举措。其实,这对母子是可怜人,因为他们都没有选择权。在高考这一独木桥前,母亲惟一的选择就是逼儿子考上大学,又想实现自己未竟的出人头地的梦想,非要儿子考上清华北大(所有为人父母者,谨思之)。儿子深知自己不是进清华的料,在寄望日深的严母面前,左右两难。最后选择将之杀掉,他肯定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的选择。用伯吉斯的观点来看,在扭曲人性的高考体制下,这对母子已是“非人”,因为他们没得选择。

    《傅雷家书》的读者,都认识作为父亲的傅雷的专制与严厉。傅聪小时候只要哪天没有完成练琴课目,招来的必是一顿暴打。当白发苍苍的傅聪在电视里回忆他的父亲时,流下了眼泪。他也许是在缅怀父亲的冤死,但我更愿想成他是在哀叹自己“不幸”而又没得选择的童年。我不清楚那位上过大学的浙江母亲,有没有读过《傅雷家书》,仅仅从该书一版再版的销量上,看得出在中国这个素来遵循“棒下出孝子”的国度,该书已成为一部新版“教子圣经”。但愿,国人从中汲取的是作为慈父的傅雷先生淳爱的一面。

    提到傅聪,想起他的同乡韩寒(我在这里聊这个公众人物,实在有哗众取宠之嫌,因为至今未读过他一篇文字)。我只是在电视里偶然看到他的那档聊天节目,他觉得当下的高中生活不适合自己,于是选择辍学在家写作。因为偏课,数理化课目太差,所以当记者问他如果复旦特招他,给他发录取通知书,他会怎样?韩寒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我会考虑用它来擦屁股,如果纸质不太硬的话”。大有当年创造社的叶灵凤骂鲁迅的气慨:“照着老例,起身后我便将十二枚铜元从旧货摊上买来一册《呐喊》撕下三页到露台上去大便”。

    不过,我还是欣赏他这一点,他自己选择了人生之路。不论他真的用录取通知单来擦屁股,还是不发一声终于溜进某大学去上学,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不过看来,复旦是不会勇敢大胆地给他发录取单了。

    一位智者说:越多完美,越少自由。想想是有道理。政府用生物技术改造亚历克斯这样的小“青头”,目的是想减少犯罪,多个善良的人,让社会更完美;浙江母亲逼迫儿子考清华,为的是让儿子有个更完美的前程;记者也许希望韩寒能破格为复旦录取,这样韩寒的文学根基打得或者更扎实,将来写出更完美的小说;甚至“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毛泽东发动的初衷,或许是希望中国人民一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过上人人平等,按需分配的大好日子。可是这样一来,亚历克斯、儿子、韩寒、“大跃进”时期的中国人民,就失去了自由,没得选择了。

    一个失去选择权的人,还会是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