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新的世纪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也引发人们新的思索。作为母亲教育专家,您认为在新世纪伊始,中国的母亲们最应考虑和最需要面对的是什么?
    王东华:我认为她们首先应该具备自我反思的意识;其次是在注重培养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同时,更应不断增进和完善自身的非智力品质;另外就是应该走出对母亲的认识误区。
    依然:请您详细谈谈以上几点好吗?
    王东华:首先谈谈母亲的自我反思意识。中国的父母们一向很少自我反省,他们几乎从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似乎所有错误都是孩子的。一旦孩子出现什么问题,父母们很少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把一切都归咎于孩子,动辄便指责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实际上,世上没有长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世上也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的父母,尤其是母亲。
    依然:您为什么特别要强调“母亲”呢?
    王东华:因为母亲是第一生产力,母亲站在整个民族的最前头,母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和命运。
    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母亲的作用要占到90%以上。母亲不仅对孩子的生理有极其巨大、深刻、永久的影响,而且对孩子的智力、意志、性格、品德等方面也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一个自私的母亲,不可能培养出一个慷慨大方的孩子;一个心胸狭窄的母亲,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心胸宽广的孩子。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是母亲的第一部作品。因此,当孩子发生问题的时候,母亲怎么可以只怨孩子而不自我反思呢?
    依然:很多人都明白,写不好文章不能怪罪笔和纸;但有些父母却不明白教育上出了问题不能只责备孩子。正如您曾谈到的:“问题孩子”都是“问题家庭”、“问题父母”的一种必然产物。
    王东华:希望更多的父母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自我反思有助于自身提高。只有更好地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
    依然:请您继续谈谈孩子非智力因素和母亲非智力品质的重要性及其相关联系。
    王东华:目前,越来越多的父母们已经意识到孩子非智力因素对于其成才的重要性;全社会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实际上,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既取决于学校,更取决于家庭,取决于母亲对素质教育认识的程度。如果把“素质教育”分开谈的话,不妨说“素质”较多地出自于家庭,“教育”较多地出自于学校。忽视了孩子的幼年教育,等到了学校以后才开始抓孩子的“素质”就已经迟了。因此说,素质教育应该从家庭抓起,从母亲抓起。增强母亲的心理健康,提高母亲的综合素质,不仅是教育孩子的需要,也是整个民族的需要,更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需要。要想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必须先从孩子抓起;而要提高孩子的素质,首先应提高母亲的素质。“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可见,母亲的综合素质与民族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依然:您与华东交通大学共同建立了全国首家“母亲教育研究所”,也是希望通过对母亲问题的研究,以增强和提高全民族母亲的教育意识、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吧?
    王东华:的确如此。特别是在新的世纪里,关注母亲的整体素质、关注母亲的心理健康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把成才比作利剑,把学校比作剑上的刃,那么家庭(尤其是母亲)便是刃上的钢。为什么有些刀剑锋利,有些则反之,那是因为刀刃上的钢不同。
    说起来,素质教育更多地是一种“潜教育”。目前我们所强调的教育大多都是“显教育”,即耳提面命,口传心授,而对于更本质的“潜教育”却关注不够。“潜教育”包括“习育”与“化育”。作为母亲,既要重视对孩子的“化育”———精神上的培育,也要重视对孩子的“习育”———行为上的培育。要做到这些,首要的便是提高母亲自身的素质。对孩子而言,父母种下去的是行为,收获的是习惯;种下去的是习惯,收获的是性格;种下去的是性格,收获的是命运。如果种子先天不良,那么,种下去的是“空壳的种子”,结果则是“颗粒无收”。
    依然:母亲素质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最后请您谈谈人们对“母亲”的认识误区是什么?
    王东华:不少人觉得现代社会中只有“女强人”才是成功者;过于重视女性自身的能力展示,而忽视了做一个成功母亲的重要意义。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学问,母亲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一个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母亲,一定会在今后的岁月里获得社会和孩子给予的丰厚的爱的回报!“成母”与“成才”同等重要。因为孩子不仅仅属于父母或家庭,还属于整个社会;孩子将来是社会的公民,是全社会的财富。
    依然:由此看来,做一个成功的母亲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成功。
    王东华:对。在新世纪里,全社会都应该更加关心孩子,关心母亲,关注她们的心理健康与整体素质。因为关心孩子和母亲就是关心国家的未来,就是关心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