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北京师大招生首推“听证会”制度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4-12

    “外语系日语专业:院系申报计划40人,专家听证会调整计划为20人;俄语专业:院系申报计划40人,专家听证会调整计划为15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院系申报计划80人,专家听证会调整计划100人……”新世纪初春,一场“招生计划与专业建设专家委员听证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面向社会需求办学,调整学科结构,北京师范大学推出了“招生计划与专业建设专家委员听证会”制度。北师大今年招生先由各院系预报今年的计划招生数,根据这些数据,北师大招生办公室拟订了一份招生计划草案。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份计划草案不是上报校领导,而是提交给了听证会,上交专家委员会。

    听证会制度推行后,北师大2001年的本科招生计划数由各院系自报的2310个计划调整为2000个。其中对俄语、博物馆学、历史等29个专业的院系自报计划进行了削减,增加了计算机等社会急需要学科的扩招数量。

    北京师大原校长袁贵仁说:“听证会制度的实行直观看来减少了一些专业的招生人数,增加了另一些专业的招生人数。但从深层意义上来讲,这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的增减问题,它更多地涉及到各个学科专业发展方向的调整乃至整个学校办学思路的转变。”

    近几年来,一些社会急需的新兴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由于教学上客观条件不充足,院系在申报计划时不想多招;而那些传统学科虽然社会需求不多,但由于是老学科,师资力量比较强,为保证教师们的工作量,院系主观上又愿意多收学生。

    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是完全依照各院系自己的意愿,还是采取以往的行政指令进行调节?北师大提出了专家听证会的设想。谈起听证会的初衷,袁贵仁说:“在招生计划的制定中实施听证会制度,就是要在全校范围内明确师大面向社会办学的指导思想,明确扩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扩大规模,而是必须和调整结构结合在一起。扩大的是今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

    在听证会上,扩招计划倾斜给了社会急需的新兴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压缩了就业较差的学科的招生指标。

    北师大俄语专业就经受了这次听证会带来的“震荡”。院系申报的40个招生计划被听证会减为15个,对于这个结果,用外语系主任王蔷自己的话讲,这是一次“意料之中”的缩减。

    其实,该校俄语专业历史悠久,知名教授多,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但是由于这几年俄语人才遭到就业市场的“冷遇”,俄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连年下滑。这次专家委员听证会“毫不留情”地将系里预报的40个招生名额缩减到了15个。王蔷说,现在摆在面前的路只有一条:调整俄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一方面提高俄语人才培养的层次,适当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另一方面,实行“双语”教学,在提高俄语课程质量的同时,也将加强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

    与俄语专业情形恰恰相反的是计算机专业。听证会后,信息科学学院的院长沈复兴教授深感肩上担子沉重——听证会上在他申报的80个招生数的基础上,专家委员会又给他增加了20个计划。

    从袁贵仁那里我们了解到,专家委员会考虑到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决定对听证会上增加招生计划的专业,在学科建设上给予大力支持。资金短缺的,学校将划拨教学、科研经费,以改善办学条件,保证教学质量。师资力量不足的,可以增加教师名额,各院系也可以从社会上招聘优秀教师来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