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现代家教:家长应关注孩子的“钱”途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4-13

    小强失踪四天后终于上学了,老师和家长长舒了一口气。小强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前几天与“哥们儿”去杭州玩了一趟。在老师的连哄带劝下小强说出一切:他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常从家中“拿”钱,每次300、500元不等,四年中“拿”了不下2万元,但父母并不知道。那些钱都用来买零食、玩游戏机、朋友聚餐、请人办事了。

    孩子拿钱数目之大,次数之多,家长竟然一无所知。眼看孩子大手大脚花钱,家长居然不闻不问,一方面说明家中理财不善,更说明家长对孩子的“钱”途漠不关心。

    许多家长极少过问孩子零花钱的去处;也有家庭条件艰苦的孩子却“潇洒”地花钱,家长也没有关注这钱从何而来。直到许多学生在找钱和花钱过程中出了大问题,才引起家长们的注意,但此时有的孩子已经养成了劣习,悔之晚矣。                     

    孩子“财源”面面观

    孩子手上的钱主要有以下几种来路:

    父母亲友给的零花钱,这是学生的主要“财源”。他们或者每天几块或者每月上千地从家长那里得到零花钱;每到春节、中秋等节日,家长或亲友给孩子的钱,累积起来数目也不小;也有的孩子因为考试成绩好而得到家长的“奖金”。这些都可以归为“正当来源”一类。

    另外几种就是“不正当收入”了:   其一是偷窃。除了像小强偷自家的钱以外,有些孩子还偷家中的东西变卖,或者几个孩子合伙偷东西变卖成钱。其二是勒索。当然还有一些“发财秘诀”:谎称学校收费,向家长要钱;虚报学校收费数目向家长要高价,多出部分据为己有;学校有退款不退回家长。虽然有些人认为这些都是“小儿科”,但却不能忽视。

    有些家长津津乐道让孩子倒一次垃圾、洗一回碗筷、买一趟油盐,都要付给一定的金钱作为报酬,干得出色,外加奖金,甚至借用孩子存折上的钱,也要答应还本还要另付高息。

    钱到哪里去了

    孩子手中的钱的用途,可分为正当消费和不正当消费两种。

    正当的消费如买零食饮料、学习用具和礼品卡、支付学校平时的各种费用和捐款等。但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为精明的孩子会理直气壮地向家长们要回这笔开支,而大部分钱则被不正当消费掉了,如三五结伙定期去德克士、麦当劳吃一顿;还有的沉醉于电子游戏机室,游戏机室的老板们就是靠着孩子们的钱赚得盆满钵满;每逢自己或朋友过生日,总免不了一笔不小的开支,甚至约上十几“好友”,在酒楼包房庆祝;有的学生不做作业不扫地,而是花钱雇人,“按劳取酬”;个别学生每月抽烟费都在200元以上;有的还参与赌博或帮派以求得“人身保护”等等。

    孩子在乱花钱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为了满足开销,就免不了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找钱”。金钱的“来路”和“去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家庭教育是关键

    孩子的可塑性是极大的。要使孩子养成节俭、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家长的正确引导极为重要。刘某的家庭条件较好,父母的社会关系又很广,他每年都可收到不少的红包。父母给他开了一个账户,把他的钱全部存入银行,需要钱时由父母代取。他不但不向父母要零花钱,每学期的学杂费、校服费、捐款救灾助学、买衣服文具、参加夏令营等开销,全是从“小金库”中支出的。刘某有钱又能用好钱,与他父母的关心是分不开的。相反的是,有个别父母眼见孩子在没有多少零用钱的情况下大手大脚花钱,不但不过问和教育,事发后还包庇,致使孩子发展到不可救药的地步。这无疑是孩子的悲哀和家庭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孩子不正当地获取金钱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也是社会公德和法纪所不能容许的。让孩子无节制地乱花钱,会使孩子丧失自谋生计和承受艰苦生活的耐力,甚至走上为“找钱”而不顾一切的道路。

    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更应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的教育,向他们灌输勤俭节约的意识。收入偏低的家庭,家长应将实情告诉孩子,告诫他们不与富家子弟攀比;收入丰裕的家庭,应培养孩子节俭的观念。对孩子手头的余钱在必要时应坚决实行“托管制”,不能放任自流;对于超前消费、奢华享受、爱慕虚荣、摆阔气,应及时制止;给孩子零花钱要适时适量,更要指导他们合理地使用。当发现孩子花钱超过他的正当来源时,家长要提高警惕,追问其来源,有问题及时教育解决,切不可掉以轻心,甚至纵容包庇,那样会贻误孩子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