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伴随着高考的临近,关于教育改革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密度纷至
沓来。先是“先考试后填报志愿”,随即“助学贷款、留学贷款”,接着是为自费
留学的中介机构立法,“开明渠,堵暗道”……
在所有的信息中,最让人意外惊喜的莫过于高考扩招;其幅度之大、力度之强
令人始料未及。于是,“扩招”当然地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扩招”意味着什么?将会带来什么?
且听各界人士的评说。
乔薇:“扩招”可以使我重选喜爱专业
18岁的乔薇同学,现就读于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高三理科班,她在该校学习的
6年中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对于今年高考扩招一事,她认为:“虽然扩招给了那些
在‘考得上’与‘考不上’之间徘徊的中等生以更多的升学机会,但对我们这样的
学生也还是有些影响的。比如,扩招前,虽然我比较喜欢与‘城市’、‘环保’有
关的专业,但环保专业名额太少,所以,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打算报考北大城
乡规划管理系。可前几天听说今年北大‘环境科学’在京扩招10人后,我又打算重
报我喜欢的‘环保’专业了。另外,听说我们学校好多原本不打算报北大的中上等
生,现在也打算报北大一些新扩招的专业了,而且也有奔着‘环境科学’来的。”
作为应届考生,虽然距高考已不足20小时了,乔薇考虑更多的仍然是“高校扩
招”作为一项教改措施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当她刚刚听说这一政策出台的时候,
她第一反应是:很高兴国家这么快就实施了“扩招计划”。
乔薇说:“我的同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的同学已经在高二、高
三的时候,就已经自费出国留学去了。如果扩招措施早些出台,他们可能就会留在
国内念大学了。”
张曙光:“扩招”是一个正确的决策
现在政府对于教育还是管得太多了,教材要教育部来管,招生名额要教育部来
管,教授名额由国家定,那么让校长干什么呢?制定规则,达到标准你就可以进入
市场。教育过去一直是民间办的事情。国家可以办,民间也可办,“私塾”是国家
办的吗?孔夫子的教育是国家办的吗?为什么一定由国家管起来呢?改革教育体制
不仅是对教育,对整个国家都是有益的。
市场经济是老百姓做主的经济,不是政府管制的经济;作出“扩招”的决策实
在是一个正确的决策。只要“规则”建立起来,谁办教育谁都会看重自己的声誉。
如同生产产品,粗制滥造就混不下去。政府不包不管,把学校放到市场的环境中生
存,学校就会拼命维护自己的名声,不会有“假文凭”,搞假的就无法生存,在竞
争中站不住。
关于“规则”,主要应体现在由国家考核你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准以及学生质
量等。教育行政部门只要管校长就行了。
扩招是以启动内需为前提的。改革的措施往往是在“过不下去”的情况下才能
推得动,教育也是如此。教育内需的扩大会牵动一系列相关产业或事业发展。教育
是人力资本的投资,直接为学生服务的一系列需求都会带动起来,教师、教材、书
籍以及校舍等等。
当然,这件事现在不会很完善,肯定会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无论中间有
什么问题,它都会逐步完善。一开始就比较完善那只是天真的想法。出了什么事,
我们就接受什么教训,既然要做,不要怕问题。很多有能力的人、支持这个事业的
人都会努力完善这个事业。
事实上,知识经济也好,信息时代也好,教育是基础,这是最基本的。
(张曙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天则经济学术委员会主席)
姜言东:“扩招”下一步应是学费标准放开
若希望用高等教育消费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引导消费的话,那么高校扩招之
后的下一步应该是放开收费标准。否则国家为高等教育的补贴会不堪重负,而各高
校也不会有扩大招生规模的积极性。
高等教育收费自1997年并轨后,学费由2000—8000元不等,所收费用只占国家
培养一个大学生所用成本的1/3,国家还是有补贴。高等教育还不是有偿教育。在
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高等教育一般都是有偿教育,即公民个人
及家庭负担高等教育的成本。公民完成教育后,接受市场的选择。正是人们对教育
的需求,刺激了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在这些国家,政府的教育投入重点是放在基础
教育中,教育投入与高中低层次受教育人数是成正比的金字塔状。而在我国恰恰相
反,是倒置的。
要打破高等教育的瓶颈制约,变国家办教育为全民办教育,让高等教育适应老
百姓的需求,必须进入市场化的良性循环。
■考生和家长不可过于乐观
第一,此次扩招的学校主要是地方院校和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重点院校、名
牌大学由于近几年来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教学和生活条件已经十分紧张,招生数量
不可能有大的增长。据有关部门透露,教育部直属的44所院校只增招7000人。各部
委和省属院校的扩招数量最大。
第二,我们国家的教育、经济发展水平依然不高,即使今年两次扩招,而且今
后还继续扩招,也不可能人人上大学。据专家估计,今年全国高考报名的人数将比
上年增加20万左右。平均录取比例也只是在50%左右。
第三,大学门槛低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会更激烈。人们对于大学毕业生待
业现象应持一种平常心。
第四,提醒考生和家长注意,每年高考题的难度都不一样,填报志愿时不仅应
比照往年分数段填报,更应结合今年的情况考虑。
(姜言东,中国教育报记者)
李金海:“扩招”给年轻人带来更多机会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给年轻人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是对他们最大的爱护。有文化的人越多,国家的力量越大。科教兴国是以全民族素
质的提高为基础的,一个国家的强盛,不光是靠几个、十几个科学家来实现的,多
数人的大脑所创造的财富远比靠他们的肌肉所创造的要多得多。”
■李校长讲了个故事
广渠门中学校长李金海曾教过一个学生,在初中三年的时间里,竟写出了厚厚
的两大本“清史”,却连续考了三年的大学都落榜了。“高考的吊桥如果能够再放
低一些,那将会使许多在某一学科有专长的学生更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
■高等教育面临两大资源的浪费
李校长认为,高等教育面临两大资源的浪费。其一是如今的高校在软、硬件上
投入产出比的效益太低。据统计,全国各高校师资与学生的比例长期停留在1∶1.
2左右,这样一个比例对于教师授课是一项巨大的资源浪费。其二是生源外流。仅广
渠门中学办理出国留学的学生就不下百人,几乎每个月都有家长到学校来办理手续。
而且理由竟惊人的相似,都是对子女在国内参加高考缺乏信心。学生走了,但同时
把高额的学习费用也“乖乖”地拱手让给了外国人,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愿
看到的。
(李金海,市九届人大代表、北京广渠门中学校长)
吴敏生:“扩招”将引发教育体制大变动
教育产业化就是智力开发、素质开发的产业化,对于社会群体来讲,让更多的
人有接受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的机会,对一个人来讲,他一生里有接受更多的大学
后教育的机会。这种横向纵向的结构就构成了“产业”。
■大学生贬值了吗
第一次高等教育只是奠定你终生发展的基础,只有今后根据市场、产业需求,
若干次地接受继续教育,不断修正、补充、更新知识结构,你才是个有含金量的人。
大学生的价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取决于你如何根据社会需要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不被市场淘汰。
■大学应该没有围墙
扩招将在教育体制和手段上引起很大变动。教育规模扩大,层次增加,要把大
学、人才结构和教育层次重作若干界定,着重实现教育方式的改动。现有的教育资
源能够适应有计划按步骤的扩招,适应大教育的需要,它绝对能再释放一部分教学
能量。这部分能量将运用在地面网络教育、电子传播和卫星传播这样的远程教育,
破除大学的围墙。
这样的没有围墙的学校也意味着各大学的竞争微观到具体课程的竞争———学
生愿意把钱交给哪个大学的哪一门课程上。没有围墙的学校是容易进入的。在你认
为自己需要充电时,你可以进来读一段时间书。这也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的需求。
(吴敏生,清华大学副校长、总教务长)
魏新:“扩招”拉动经济还需冷静分析
我赞成扩招。我认为它符合国家与百姓双方的需求。
但关于扩招对经济的拉动力,我们依然需要冷静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最新数据,全国119类(把高等教育从教育中单划分出来)
经济部门在对经济的拉动力系数排序中,高等教育排在第100位,普教排在第103位。
看“扩招”的拉动力,应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看。先看“供给”,按原教育
部颁布的办学标准,现有的全日制高等学校的设备、图书、校舍都已捉襟见肘,无
太大潜力可挖。瓶颈的问题是校舍、图书馆、学生食堂、宿舍都达不到标准。解决
这个问题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投资,扩大面积,这又是一种拉动,但弊端在于当年
见不了效,且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方向不符。另一种方式是实行改革,上海已
率先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刺激百姓和投资商对学生宿舍、食堂投资,这是一
个方向,但这也需要时间和过程,因为发展是有规律的。
因此,我个人认为扩招的规模以20%的速度递增比较好,连续几年按此规模发
展,既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吻合,又能够基本上满足老百姓的需要。教育的发展不
应是跳跃式的,应避免大起大落。
关于扩招还有两点考虑提出来探讨:
第一,老百姓对教育的投资还是依据过去反馈的信号,交钱相对少,大部分能
包分配。但近两年在求职会上,常见这样的牌子:大专免谈。今年扩招进来的大专
层次的学生三年后毕业如果出现这类问题,扩招的政策就会有负面影响。第二,今
年扩招比例44%,它缓解了今年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但几年后的劳动力市场矛盾将
进一步突出。
劳动力市场分为“次等劳动力市场”和“头等劳动力市场”,高中以下的受教
育程度低的实际上要进入“次等劳动力市场”,这个市场提供的工作位置当然要多
得多,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但几年以后,他们将进入“头等劳动力市场”,这
个市场的职位相对有限,因而这个市场的压力便会增加。当然,如果那时我们的经
济状况发展得好,这种压力就会小一些。
总之,未雨绸缪,这些问题都要考虑。
(魏新,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本版采写:记者杨晓光、赵颖华、牛金荣、律竹、张鹏、王笑
6月24日,国家计委、教育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年初扩大招生的基础
上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计划。1999年普通高校招生将从去年的108万人扩大到156万
人,招生计划增长幅度达44%。
1999年,全国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为340万,其中男生为202万,约占59%。应
届高中毕业生233万,约占69%。文史类107万,约占32%,理工类209万,约占61%。
山东省考生31万,居全国各省之首。超过15万的其他省依次为河南、江苏、河北、
湖北、安徽、广东、湖南。
据记者向有关高校的招生主管部门了解:
■清华大学本科招生今年比去年增加了300人,主要属于文科类专业。其中生物
专业去年招收一个班,今年招收两个班。
■北京大学扩招100人,其中面向北京地区招收40名走读生。
■北京师范大学扩招200人,主要在编辑出版、计算机、电子信息等非师范类专
业。
■北京科技大学扩招200人。
■北京外国语大学扩招250人,主要是英语、日语、法语、德语等专业。
■天津大学扩招260人,主要用于电子、计算机、自动化、英语等9个热门专业。
■四川大学扩招800人。
■东北大学扩招100人。
■国家林业局所属的12所林业院校扩招1200人。
■交通部所属院校扩招1700人。
■中国人民银行系统的院校扩招1300人。
■农业部所属院校扩招299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