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心理教育的空间有多大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5-23

  近年来,学校心理教育逐步深化,如何拓展心理教育的空间,不断开掘心理教育的内涵,记者走访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陶西平。陶西平强调,心理教育必须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心理教育承担着四个方面的任务:培养、开掘、预防和补救。推进心理教育可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切入点和侧重点。

  培养关键能力

  21世纪人的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人的合作意识与交往能力,以及作为一种高层心理需求的创新意识与成长愿望,不论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人自身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德国的职业教育称这些心理素质为“关键能力”。

  开发七种潜能

  最近,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通过大量心理学的实验数据和实例的观察分析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他认为:实践证明,每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还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七种智力的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他经过研究证明:传统教育和过去在西方流行的智商测试,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了社会实践。他在《多元智能》一书中指出:“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学生能力的高低,考察学校教育的效果,甚至预言学生未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这样做实际上是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而否定了其他同样是社会所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许多重要智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他们当中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成绩很好,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知识训练并重

  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是心理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陶西平指出,社会、学校、家庭甚至自然环境等外因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身心素质等内因的作用,都可能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甚至造成心理疾患。因此,当前一方面要加强青春期知识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以及有关膳食结构与性格调节的知识教育,通过预防性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的预防性心理训练,增强学生排解忧郁、承受压力、控制情绪的心理能力。同时还应当重视排除对学生产生不良心理影响的外在条件,特别是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教育方式,以防止出现由于教育不当而产生的群体性心理障碍。

  排除矫治补救

  排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患是心理教育的补救功能。陶西平指出,我国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令人担忧,而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不下和犯罪低龄化、恶性化和集团化的动向,其中的犯罪原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因素。目前,在青少年中性罪错、出走和自杀数量的增加,更反映出当前青少年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严重性。所以,通过心理咨询和其它心理矫治手段进行补救,或者协助治疗机构进行补救,也是学校心理教育的紧迫任务。

  心理贯穿教学

  陶西平认为,实施心理教育采用提供心理咨询、进行心理辅导、建立心理档案等特殊的作业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但又不能只局限于上述的专门作业方式。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同时是心理活动过程,这就要求:一方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增强心理教育意识,能动地发挥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掘心理潜能、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作用。另一方面,避免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制造学生的心理障碍,甚至引发学生的心理疾患。

  减轻心灵负担

  陶西平强调,当前,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意义重大。过重的课外学业负担,不单压在学生身上,更压在学生心上。学生埋头于完成各项庞杂而又不甚必要的作业,就难以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的关心,难以有舒展的胸怀和创新的精神。一些人认为,在学生中一度掀起的对“还珠格格”的崇拜,实际上反映出了年轻一代对敢作敢当、敢哭敢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性格的向往,反映出对心理上受到压抑的现实的不满,这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