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贫寒学子班”对贫困生真的好吗?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5-23

  据报道,北京某著名高校面向贫困学生,设立实践“爱心教育”理想的“贫寒学子班”,将成绩优秀、家境贫困的新生纳入该班学习,免除贫困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并提供给他们一定的生活费。这种举措,确实体现了该高校关心贫困学生的良好愿望。但从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笔者还是不赞同刻意将贫困学生集中为一个班,并冠以“贫寒学子班”的名义加以区别对待。

  贫困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的普遍问题,但就每一个贫困者来说,有着各自不同的贫困原因和现实。人生而平等,只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或现实原因才出现相对贫困状况。当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一旦走入贫困,他们就将面对不公平的社会环境压力和自身的心理不平衡压力。对一个阅历不太丰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大学新生来说,这种压力是心理上的重负。虽然由于社会的关怀和各有关学校的支持,有一些贫困学生能够克服困难走进高校继续读书学习,但他们从内心深处其实还是受着贫困帽子的压抑。谁不想脱离贫困呢?

  从这点来说,该高校特意设立“贫寒学子班”,虽然能够从经济上解除贫困学生的负担,但却将这些学生打上了鲜明的“贫困”烙印。一个真正关心贫困学生和贫困现象的社会机构或单位,它在扶贫助贫的同时,是会自觉地淡化被扶助对象的贫困意识的。

  中国古人就有不食嗟来之食的尊严,“贫寒学子班”的设立,使贫困学生在和其他学生的“平等”方面出现问题。现代教育的理念之一,就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不管学校当局的出发点如何好,实际上却会产生将贫困学生打入另册的心理效应。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如果一个学生感觉到自己处在一个非平等的环境中,就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贫寒学子班”的设立,对贫困学生来说,未必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