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不损“公平”
教育部门强调,择校生由学校挖潜提供学位,而非挤占计划招生学位,学校必须在完成国家招生计划之后才能招收择校生。但仍有读者来电提出顾虑:隐性操作固然不妥,但公开进行是否会更加鼓励择校之风,造成对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不公平?
教育界有关人士认为,这种顾虑来源于教育观念尚未转换。高中阶段教育属于非义务阶段教育,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相对于教育迅速发展尚有不足,因此“择校”作为一种“双向选择”,既满足部分家庭送子女上优质高中的需要,也通过吸引个人捐资,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低收入家庭的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可以争取理想学位,其利益并不受侵害。
另一方面,择校现象近年一直不公开地存在,且因收费比较混乱,社会反映强烈,无视这一现象显然不利于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广州市教育部门已通过缩小学校招生权限、由教育局审查录取资格等办法,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收择校生,而对非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的管理,“这种明码标价是一个好的开头”。
还需“公开程序”
择校费价码公开了,程序也要公开,这是不少读者的呼声。他们希望教育主管部门细化规程,严格监管。有家长建议,择校生也应在申请者中按成绩从高到低录取,或将择校费数额与成绩挂钩。若无具体标准,不免令人产生“不仅要有钱,还要有路子”的疑虑。
家长们呼吁教育部门尽快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尽快与物价部门制定择校费的具体标准;二是要求学校配合执行“择校费由教育部门统一收取,收支两条线”的政策;三是放权由学校独立完成择校生招收工作的同时,制定详细的参照标准和严格的监管措施。
治本之计:增加学位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校的连续扩招,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子女进入高中考上大学,公开择校是缓解高中学位供求矛盾的一个办法,但增加高中学位、特别是优质高中学位才是治本之计。
广州市近年来已不断扩大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今年仅四个老城区就新增了3190个普通高中学位,其中优质学位2214个,使升读高中与职业类高中的初中毕业生比例从往年的4ぃ对黾拥剑丹5,并且还将继续增加。近日又决定斥资22亿,在三年内完成办好优质高中等三项任务。随着学位的增多,会有更多学生可通过正常渠道进入优质高中,而不必通过择校达成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