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网上录取 迎面走来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08-17

  互联网的大网越织越大,从企业到媒体到政府均纷纷落“网”,
为众人关注的高考录取工作也加快了“网上录取”的节奏。

  中国最早的网上录取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的。广西自1996年
起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网络录取”实验,历经3年,1998年率先实行
了无纸化录取。当年,就有清华、人大等21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外的高
校通过互联网远程录取了广西的1200名考生。今年,北京、天津、上
海、广西、重庆、辽宁、湖北、四川、云南等9个省、自治区、市同时
实行网上录取。

  目前的网上录取包括两种方式:网上远程录取,即指招生学校不
用再派招生人员到外地录取场内录取,而是各地招办利用计算机信息
处理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考生档案电子化,并通过中国教育与
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或中国公用计算机网(CHINANET)传送给招
生学校,高校则通过计算机调阅考生档案,提出录取或退档意见,并
经省区市招办批准。这将是我国招生录取手段现代化主要的发展方向。
另一种网上现场录取则是招生学校工作人员仍需进驻录取现场,通过
场内设置的局域网调阅考生的电子档案,择优录取。

  谈到网上录取,从中受益最多的广西考试院副院长唐佐明说,由
于实施“无纸化”录取,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公平、公正,减少了人为
的干扰,减少了人员的投入,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天
津市教育考试中心副主任则用12个字概括了网上录取的优点:省时、
省事、省钱、公正、廉洁、规范。

  在传统的录取模式下,高校招生人员“南征北战”,全国1000多
所高校要分别派出招生人员到几十个省市参加录取工作,而这些省市
又分别要安排一个月的录取时间,其费用之大,使录取现场所在地形
成经济的短期繁荣,称作“招生效应”。

  采用网上录取,所需经费只有传统录取方式的几十分之一。今年
北京师范大学实行网上录取,从晚上9点开始投档,到24点钟即基本完
成,整个录取过程不过两三个小时。而去年天津大学负责广西招生的
王爽,从天津到北京,再转车南下,两天后才抵达广西,费时费力不
说,光学校经费就花了五六千元。

  网上录取,只要输入密码,轻轻一点鼠标,即可了解考生各种信
息,包括考生情况简表、报名信息、专业信息、成绩等情况,并可查
阅电子化的“报名登记表”和“体检表”,考生的手写简历、登记照
片、学校公章、医生签名等也都一目了然。连考生在本地全部考生中
所占名次也可由计算机自动排序,显示出来。

  网上录取使考生录取工作更加规范和公正。录取网络连接着教育
部,连接着远程录取学校,连接着当地纪委派驻招生现场的监察组,
整个录取工作完全置于学校招生委员会及主管领导的直接监督下,避
免了过去名为“学校招生”,实为“个人招生”的现象。在网上,计
算机只“认程序”不“认人”,程序一旦设定,系统将以院校为单位
自动投档,并按分数高低自动排序,分数低的考生如果提前投档,计
算机根本“不理”,而且在某些环节,考生姓名、准考证号是被计算
机自动遮掩的。这样,“塞档案”、“递条子”等高招过程中一些不
正之风被最大限度地避免了。

  建立计算机远程录取系统只需一定数量的计算机,装上有关软件
上网就可以,其费用并不高。据广西考试院副院长唐佐明说,广西从
建立计算机管理平台到招生信息远程传输,再到最终实现“无纸化”
档案网上运行,三期工程下来,总投资不过500万元人民币。

  从今年的网上录取情况来看,录取院校对计算机远程录取系统基
本满意。但由于初次进行大规模的网上录取,某些院校对网上录取尚
不敢完全信任,而是采取了双保险形式,既网上录取又现场派人,清
华大学就派了一定人员到了试点省市的录取现场,确保录取工作的顺
利完成。

  另外,网上安全也是个潜在问题,因特网是个没有国界的系统,
不能排除有少数人或组织对网上录取进行恶意攻击和破坏的可能性,
对此,技术部门亦已有所准备。因传输量太大,网络传输速度比预想
的要慢一些,是影响大规模实行“异地远程实时录取的主要因素”,
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于考生来说,网上录取在招生原则、录取方法上
和以前基本一样,影响不大。但在实际录取过程中,由于一切由计算
机处理,因此在处理考生志愿“服从”与“不服从”时比人工录取少
了一些弹性。

  从80年代初开始使用电脑统计分数、使用阅读器评阅标准化试卷、
使用电脑对分数进行正态转换到今天的全国招生的异地录取,只用了
不到20年的时间。教育部学生司本专科招生处处长胡扶功说,“网上
录取”实现了招生手段现代化,既有利于公平、公正的录取原则,又
节省了人力、物力,现已被教育部列入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
全国将在3年内完成高校招生“网上录取”,到2000年,一半左右的省
区市将建立网上录取系统,2001年基本建成全国招生网上录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