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两种教学方式的不同结果,一些教育专家呼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让学生动手应是教学的核心。
按教育部的部署,我国将从今年年底前在高中和大中城市的初中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初中以及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应该说,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在发达地区起步已经10多年了,但开展现状不尽人意。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晓芜说:“师资方面,现有的全国11万信息技术课教师60~70%是物理老师、数学老师改行或兼职,课怎么讲存在疑惑;教材方面,现在由专家、教师编写的可以列入教材的有100多种,但有的像‘微软说明书’,太专业;有的像‘公共读本’,7岁到高三都可以学,看不出年龄段,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让计算机课缺乏吸引力。学生一进计算机教室,最想动的就是计算机,但老师说的最多的是“别动,先听我讲!”一堂课下来,讲理论占了40分钟,而学生操作不足10分钟。王晓芜说,“讲课不从具体操作入手,理论也变得枯燥难懂。”
在8月15日举行的《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指导丛书》首发式上,一些教育专家提出: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动手,带着任务学”。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与设计作品制作活动”已经举办了两届,内容包括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电子报刊、网页的制作,以及程序设计。第一届有10多万人参加,第二届增加到40万,参赛者遍布30个省区市,最小的仅7岁。为指导活动的开展,人民邮电出版社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同策划出版了这套《指导丛书》。
该书收录的“中学生眼中的22世纪”网页作品,作者是湖南长沙麓山国际学校的彭振、薛天等5位同学,分别来自5年级到初二年级。他们用Flash制作了星系动画,畅想了未来城市、“量子商务”以及宇宙外交等,以丰富的想象获得初中组三等奖。
“信息技术课的教材、教学都应注重实践。”《指导丛书》编委、中国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委员徐爱平说,过去学生学计算机语言,一开始兴趣挺浓,可不能操作,越学越抽象,兴趣逐渐没有了。现在我们开发机器人平台,学生在硬件、软件上有想法,都可以在平台上实现,这样兴趣就来了。
北京景山学校计算机教研室主任、评委郭善渡老师说:“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网页制作的实践中学会制作网页。”这恐怕才是计算机课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