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将入学的新大学生要交纳的第一笔费用约在4000元以上
这段时间,进入本科以上录取分数线的考生都已经陆续接到了学校的录取通知
书,他们正积极地为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做准备,学费是他们准备工作中的重要内
容之一,那么今年上大学一般需要花多少钱呢?
据悉,今年9月份新学期开始后,全国部分高校将对学生学费进行上调,调整后
同比增长20%至30%。总体看来,统招计划学生每学年学费在3000元左右,对于今
年大规模扩招同时提高学费,全国因地区不同有所差异,比如:上海高校的平均学
费在3800元,江苏高校本科在3200元左右。今年,中国人民大学学费从去年的
2800元调至3200元,中山大学从去年的3500元上调至4500元,哈尔滨工业大学提高
了500元,而上海、天津、长沙等地许多高校则按兵不动,但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的
收费可能也有所差距,如东南大学建筑学等热门专业每年学费为4500元,计算机、
信息工程等专业3800元,其余大都为3200元。新生报到时,还需交纳一年的住宿费
及学校规定的预交费用,总体看来,新生入学的第一笔费用基本在4000元以上。
■贫困学生依靠亲朋好友的资助并非良策,通过银行贷款,将来自立后还款是
他们希望的途径
这笔数额不小的费用要由谁来出呢?记者与几位刚拿到分数的学生聊起这个问
题,他们都自然地脱口而出:“家里出呗!”家长表示,家里从孩子上高中时就开
始为他们准备上大学甚至研究生的一笔费用,几年积累下来,孩子上大学的钱基本
不成问题。还有的家长向记者表示,虽然家中并不富裕,但孩子能考上理想的学校
不容易,就算省吃俭用,也一定要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除了这些家庭收入稳定的学生,部分贫困生上大学的第一笔费用是否有着落了
呢?记者与广渠门中学宏志班取得了联系。据今年参加高考的宏志班班主任张韵燕
老师介绍,班里39名参加高考的学生,今年升学率是100%,其中2/3的学生达到或
超过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整体高考成绩相当不错。然而高兴之余,筹集上大学
的第一笔费用却成了令人担忧的事。由于宏志班的学生都是家庭人均收入在200元/
月以下的贫困生,让他们一次拿出几千元钱,的确十分困难。据张老师掌握的情况,
班里至少有1/2的学生需要借钱交费上学。
听张老师说,班里有个学生叫刘刚,考上了清华大学,但住在通州的刘刚,父
母是农民,以养羊、卖羊为生。微薄的收入既要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治病,又要供
养刘刚和妹妹上学,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存款。但幸好刘刚考上清华的消息传开后,
村里和乡里决定各筹一部分钱,解决孩子的困难。张老师告诉记者,像刘刚这样能
筹到钱,甚至借到钱的已经算是不错,至今仍有不少学生为学费发愁。
刘晓娟,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家住平谷,弟弟要上培智学校,家中一切重担
全压在母亲一人身上。
隋明宣,考上中山大学。母亲已去世,父亲在村办企业工作,妹妹也在上学。
张老师找他时,据说他已上姥姥家找亲戚借钱。
尹娟,考上首都师范大学。父亲去世,母亲残疾。中考前靠爷爷打零工抚养,
爷爷去世后,仅上高中的尹娟就靠做家教等工作与母亲相依为命……
上述只是宏志班和众多贫困学生中的几个。听张老师说,宏志班的孩子依靠社
会各界、学校和他们自身的努力,高中三年都比较顺利、健康地走过来了,现在面
临步入高等学府,费用仅依靠亲朋好友、老师或他人的捐助并非良策。宏志班的学
生也对记者说,如果可能,他们希望通过贷款的途径解决学费问题,这样对大学的
学习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将来工作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款。
■目前北京各银行开办的贷款业务并不能解决将入学大学生的困难
据了解,宏志班的学生有不少从一拿到分数起,就开始四处打听有关银行贷款
的事。孟幼婷等几个学生上建设银行咨询,希望获得教育贷款,但得到的答复是,
目前建行开办的个人助学贷款的借款人仅限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
在册学生。记者又跟随张兴等学生到工商银行咨询,得知目前工商行北京分行尚未
开办教育贷款的业务之后,学生们又问过其他几个银行,可惜都没有适合他们的贷
款。这期间,记者还咨询了北京慈善协会等几个机构,均没有找到能够资助学生们
的地方。眼看开学在即,看来这第一笔费用,学生们还得再加紧想办法。
■贫困生们呼吁:无息或低息,手续简便的教育贷款尽早出台
从银行方面得到的消息令宏志班的孩子们有些失望。他们说,只有对个别学校
的在校生给予贷款的方式,贷款利息太高,而对他们这样急需用钱来解燃眉之急的
渠道却没有。他们希望有针对贫困生、特困生的特殊贷款方式,最好是低息或无息,
虽然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以后还,但以后会是什么工作条件还不可预知。教育贷款
方式应不同于其它消费贷款形式,手续应尽量简单,宏志班的班主任张老师认为,
教育贷款比较起其它消费贷款来讲,它的形式单一、发展速度慢,这些孩子能坚持
读完高中已经非常艰难,家里已没有任何能力供他们上大学,如果现在有一种方式
能够帮助他们这些贫困生,无疑是雪中送炭。
近几年来,包括北京在内的几大城市的银行相继开办了个人贷款业务,贷款买
房、买车、装修、买耐用消费品的人已是屡见不鲜,花明天的钱改善今天的生活,
这一观念正渐入人心。而将贷款用于教育,是一项长线的智力投资,比起日常消费
来,也许其意义更为深远。
■文/本报记者 尉蓉晖 李文
■摄影/本报记者 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