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人士分析,助学贷款条件过于苛刻,手续繁琐是成交清淡的主要原因。按规定,大学生助学贷款必须在学生申请后,有自然人或法人提供不可撤销的担保,方可进入下一步程序。一般来说,需要贷款的大学生大都来自外地,尤其是外地农村。在南京,他们人生地不熟,找“自然人”担保很难。南京师范大学一位新生调侃说:我要是能找到自然人担保,干脆就向他借钱了,何必再去找银行?而找“法人”担保,大学生除了找学校,也是一筹莫展。学校基于风险考虑,一般不会出面担保。这就使得贷款意向因无人担保而卡壳。另外,在办理手续上,助学贷款过于繁琐。要个人提出申请,且备齐个人、家庭、担保者的详细材料,还要有学校院系领导签署的证明等。实际上,有些材料靠学生本人备齐有不少困难。
另一方面,贷款成交稀少,也有客观因素。对今天用明天的钱,不少人心存顾虑,观念也难以转变。助学贷款规定,贷款人在毕业后的4年内,必须还清。现在工作不好找,一些想贷款的大学生怕到时工作不理想,还贷有问题,所以宁愿现在苦点,也不贷款。还有一些学生,怕被人瞧不起,因而放弃贷款努力。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对银行而言,为减少放贷风险,完毕各种手续是必要的。但是,怎么既降低银行放贷风险,又雪中送炭,使贫困学子能够充分使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也让银行的钱成为“活钱”,值得多方审慎研究。据了解,江苏省新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已在酝酿之中,目前过于繁琐的贷款操作程序和担保规定,可能会有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