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在游戏中倾听孩子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09-01

  没想到这个“父母培训班”竟然是在一场“混战”中开场。晚饭后,当人们陆续来到培训室时,但见里面软垫、橡皮球横飞,大人与小孩们在地毯上滚成一团。那个高鼻子、棕色头发的外国女人,似乎特别能引起小孩的兴趣,他们肆无忌惮地用球扔她,用垫子打她,还一个个爬到她的背上,把她当马骑。她时而发出欢快的笑声,时而又装作害怕的样子,尖叫着“摔倒”在地。

  一个不会讲中文的外国人,为什么短短几分钟就能和孩子如此亲密?这种打打闹闹的游戏,又有什么意义?

  原来,这位叫作帕蒂·惠芙乐的美国女士,是加州父母培训中心的创办者兼主任,她举办过300多期父母培训班,通过游戏和相互咨询的方法,帮助整个家庭进行心理调适。今年暑假,她把这种培训班办到了中国。  

把角色颠倒过来

  尽管我常和女儿玩游戏,但要趴到地毯上去和小孩们滚作一团,我还是放不下自己当“家长”的矜持。可容不得多想,我就被“拉下水”了。孩子们向我,也向其他的大人发动“进攻”,我们或者“抱头鼠窜”,或者连连“求饶”,时而也奋起“反击”。说实话,就是在儿童游乐园里,我也没见过孩子们如此开心。当看到那些比自己强大的、一本正经的、有时挺严厉的大人,现在却如此软弱、笨拙和可笑,孩子们就越发地兴奋。他们大叫着,勇敢地扑向一个个“目标”,就连平常比较羞涩的孩子也毫无顾忌地开怀大笑……

  这可真是翻了天了,大人和孩子的角色全颠倒了!为什么帕蒂要我们这样做?道理很简单,因为大人变得弱小时,孩子会感到放松和安全,他们可以在大笑中释放掉大量紧张压抑的情绪,和父母亲近起来。在游戏过后,孩子们也最容易说出那些正在困扰他们的事情。

 

哭,是个好事情

  有笑就有哭。但咱们中国人似乎最讨厌和害怕孩子哭,孩子的哭让大人无比焦虑。只要孩子一哭,大多数的父母不是大喝“你给我住嘴!”就是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要么就是赶紧满足孩子一些不合理要求。帕蒂女士却告诉我们,哭是一件好事,它能帮助孩子宣泄那些深藏起来的负面情绪,从而使孩子的心灵创伤得到康复。

  孩子也会有心灵创伤吗?是的。有时,是因为过早地与母亲分离;有时,是在幼儿园受到别的孩子的欺负或者老师的责骂;有时,是身体遭到侵犯;有时,是被恐怖的情景惊吓……当孩子感到紧张和孤独时,他就会“制造”出一个情况,使爸爸妈妈不得不对他的行为做出限制,这时他就开始哭了。一哭,就把负面的情绪宣泄出去了。有时在游戏中,也可以发现有的孩子有一些固定的、僵化的行为模式,比如总要一样东西,或者总用一种方式,这往往说明孩子有一些被压抑的感情需要宣泄。这就需要大人给孩子“制造”一点挫折,把他(她)激怒,让他(她)痛痛快快哭出来。

  果然,好几个孩子接二连三地哭起来。

  这时,帕蒂坐到孩子身边,自己或者请孩子的母亲亲切但坚决地搂住孩子,不让他们在哭闹中伤了自己或伤了别人,同时慈爱地注视着他(她)的眼睛。无论孩子怎样哭闹挣扎,都不发火,也不顺从孩子的要求,而是通过肢体语言和喃喃低语,给孩子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你很难受,但我在这里。无论怎样,我都爱你。

  奇怪的是,孩子在大哭大闹以后,居然变得精神焕发了,更好相处了。帕蒂说,这是因为他们的内在世界已经得到了修整,他们的力量恢复了。

  看来,我们该把“好孩子不哭”的观念抛弃了。

  

父母也需要支持

  在游戏中,无论孩子是笑还是哭,父母都要耐心地倾听。可当父母的也是人,他们也会有挫折感,也会有受不了的时候,谁来帮他们呢?

  帕蒂的办法是,让成年人组成“支持小组”,大家彼此倾听做父母的苦恼和感受。

  帕蒂告诉我们,需要得到倾听和处理的,不仅仅是现在的负面情绪,还有我们小时候曾经受过的伤害。因为这些伤害仍然在影响我们,使我们的行为僵化,破坏我们和孩子的关系。

  很难想象,这些平时看上去很开心,很不错的成年人,在彼此诉说和倾听的时候,也会流泪,甚至痛哭失声。但这个“疗伤”的过程,同样使我们获得了做一个好父母所需要的力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大哭和大笑都具有治疗的功能。只是因为文化的影响,我们在长大之后,就越来越不会大哭和大笑了。为了做一个好的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就让我们重新学会大哭和大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