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给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10-25

  萧伯纳说过,许多英国人终生不读莎士比亚,就是因为幼年时教师逼迫他们背诵,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这使我想到,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多给受教育者一些“任务”,还是多给他们一点求知和进取的积极性?

  林语堂先生说教科书“算不得真正的书”,他认为学生在校“所读非书”;他还强调“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我理解他之所以这样看,是因为读书、学习、掌握知识的意义首先在于接受人文熏陶,而不是为了把知识复制到脑子里,以便到什么“必要”的时候再倒出来;为此应当教会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而切切不可把他们的眼界和心胸局限在课本所提供的尺方天地之间。而应试教育却恰恰是反其道而行,就连教科书的学习也被异化和缩小为答题方法的“传授”和演练,其实这正是读书学习之大忌。我以为问题的症结在于对“学习”这个概念怎样理解上。

  经常听到有人强调技艺的重要,主张教师要“苦练基本功”,确实,此言非谬。但以我从教多年的体验,我以为人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艺术,并不是一个单纯技术问题,更多地倒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和精神境界的体现。但我发现,我们应届高中毕业班的老师们却保持着一种十分平常的心态。在他们的影响下,同学们也有一种“处变不惊”的气度。高三2班的彭翔同学,还一如往常,继续关注着他一向情有独钟的IT产业的发展。前年他在一篇庆祝建国50周年的文章里详细分析了近年来如印度、越南等第三世界国家通过软件业的扶持怎样促成了经济腾飞,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思考,阐述了我国大力发展IT产业的意义和应当采取的对策。他说在他和他的同学中间,有着各自不同的爱好,现在他们在一起谈论的话题仍然是海阔天空,谈钢琴、谈足球、谈海湾形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生的素质就是老师们的一面镜子。面对这些我禁不住思忖:我多年来所追求的,正是这一切。小学部语文老师刘晓春常是只用几个近乎“刁钻”却引人入胜的问题便激起了孩子们对一篇新课文的好奇和兴趣,然后“顺便”透露一点信息给他们,指出在哪些书里、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找到同这篇课文相似或相关,却更加有意思的东西,接下来她便“金口难开”,让孩子们满怀渴望,开始他们对一个未知世界的新的探险……数学老师赵虹执著地主张要把粉笔和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们先自己读懂教材再为老师“释疑解难”,她还特别擅长在课堂内外都营造出一种“百家争鸣”的氛围,她频频成功地在教师和孩子以及孩子和孩子中间挑起“学术争论”,以至大多数孩子常不在意下课铃是否响过,走廊里、操场上都成为他们争论数学问题的场所……

  给孩子一个健全而完善的人格,才是我们应当努力追求的崇高境界。一个称职的教师应当善于让学生学会在广阔的知识天地中间自由地驰骋和遨游,他们应当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所教的学科、热爱他所面对的孩子,只有如此,他们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教学影响并感染自己的学生,他们会着意培育他们的人文素质,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只有如此,孩子们才能够如我们期望的那样成为一个终生快乐而幸福的人,才能够真正担当起祖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