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在对部分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中小学进行调查采访时发现,目前信息技术教育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开设信息技术课需要配备硬件和软件等,而各级政府大都没有这笔投入,所需经费基本上是学校自筹。主要渠道有:接收择校生的收入、出租门面房的收入、校办企业收入、教师集资和向学生收“上机费”、“电脑费”等。有的学校采取贷款的办法,但连本带息不知何时能还清;有些学校向学生收取40至80元的“上机费”,但这在政策上又属“乱收费”的范围,加重了家长负担,不时引发矛盾;有的学校与供货商协商,先配机器再分期付款,这样虽缓解了资金不足的矛盾,但经费缺口仍成问题。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在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中,大部分人是由其他学科转行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教师不到1/10,因此,师资整体水平不高。而随着计算机人才的供不应求,本科毕业又不愿到学校这个“清水衙门”。不少学校好不容易与毕业生签了协议,但最后不是不来报到,就是“另攀高枝”。
三是教材内容滞后。目前,各中小学使用的信息技术课教材不尽相同,但不少教材都存在理论所占比例较大、内容滞后等问题。一名初一学生告诉记者,老师每次上课都讲理论,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一位到学校培训教师的专家指着某出版社刚出的教材说:“这本书一编出来就落后了,再照本宣科就是误人子弟。”
四是教学方法有待改进,教学研究需要加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学科,由于教研跟不上,加之不少教师又是刚上讲台的新手,教材教法不熟、没有根据学生的程度差异施教、缺乏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因此出现了照本宣科满堂灌或“上机任你玩”的现象,有的计算机课变成了学生的玩游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