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一位小学生家长的忧虑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11-29

  编者按: 我们在中央教科所蒋国华教授家里看到这封小学生家长写给他的信,信中反映了基础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应该看到,从1985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到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素质教育已逐渐成为全党的共识,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从这封家长的信中可以看到,转变教育观念并将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在许多地方还远没有实现。这位家长的忧虑,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征得作者同意,我们现将原文发表。

  我的女儿正在上小学一年级,对她的学习关注得越多,我的忧虑就越大。我们这里的孩子,早上出门最早,稍大一点的孩子,晚上也是顶着星星回家,不是因为要高考,我看没有哪个孩子愿意学习,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可以看到,孩子在上学之前,哪怕是幼儿园阶段,都是个性纷呈,非常有活力,有智慧,可是上学之后,特别是三年级之后,单个的孩子消失了,都变成模式化的老师所谓好学生的小大人了,个性的泯灭怎么会指望创造性的出现?令人担忧的不仅是课业负担的沉重,小学教育的观念、教材、教法和师资虽然比以前有了改观,但仍摆脱不了传统的模式。略举例如下;

  1、小学一年级课本中增加了一些唐诗,但除了要求背诵外,老师并没有指导学生体会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也许我是操之过急,但我不明白,背唐诗的目的是什么?似乎只是做了形式主义的样子,告之大家,我们的语文教唐诗了,注重素质教育了。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太多了,好像素质教育就等同于增加某些如钢琴、电脑、绘画之类的课程。

  2、老师的教学过于拘泥于过程。一年级的数学运算还比较简单,由于在幼儿园已有一些学前教育,许多一位数的运算在操练多次后,学生大多能顺利进行。如8+9,可以很快得出等于17,但老师一定要求每次写出思考过程,即:想:8+9=8+2+7(因为9=2+7)=10+7,所以8+9=17,即所谓的“凑十法”。这种方法,我觉得可能会对孩子的解题思维有帮助,但没必要只允许一种思维方式。在学习中,我观察到,我女儿可以运算出8+9等于17,也许因为操练得多她背下来了,可她却不会在这道题中将9按要求拆分为2和7,各种原因,我琢磨不透,不过,如果孩子能做出正确的运算,她一定要用“凑十法”吗?就好像两年前争议的一个问题,一位中学生考试时正确地解出了一道难题,但运算过程写的很简单,或者说不符合要求,结果得分很低,我不明白,难道在这类问题上,过程也比结果更重要吗?我现在帮女儿辅导数学,常常是战战兢兢,汗不敢出,因为我不知道小学,确切地说,是老师的要求,老师觉得应该怎样想。我曾经帮她做过一题,做错了,我拿给同事做,没有人能得出老师要求的答案,因为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这样的教学,我认为并不是求真,而是追求揣摩老师的心理。

  3、老师的批评、责罚多于表扬、鼓励。在番禺,每个小学生的每次作业都要求家长签名,这当然起到了家长学校共同督促的作用,但家长也承担了批改作业的任务。因为,经家长检查后仍有错的作业,大抵在下次开家长会时是要受到老师不点名的批评的,或者老师在批改后,写上“太马虎”、“太粗心”等评语,写上几次就已经让家长自我谴责不已了。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老师要求学生将写错的一个字,抄写整个作业本。这样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从小就怕犯错误,觉得错误是人生最大耻辱。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时不能完全明白或记住老师的要求,而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就要被老师留堂。我的女儿就因为有一次记不清应该把语文作业做在1号本还是2号本上而恐慌不已,早上哭着不肯上学,怕被老师留下,恳请我一定向老师说清楚。看到这个样子,我的眼泪都掉下来了。试想想,一个不能容忍犯错误的民族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吗?只能培养固步自封、不愿承担责任、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后代。孩子从小就被要求模仿老师,老师一直就被要求为人师表,被学生模仿,那么,孩子大部分的成长阶段都是在学校,在这种上上下下都要求模仿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除了模仿,还会什么?

  4、老师也是老师的老师教出来的,这种代代相传的模式,使传统观念很难改变。一是表现在老师不允许答案的多样化,二是老师始终想维护权威性,与学生难以沟通,师生没有对话平台。我的同事的孩子刚上初中,这个男孩子非常喜欢看课外书,懂得许多东西,但又暂时没有被驯化成“好”学生,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讲解课文的一段,说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山茶花,他站起来反驳老师,说鲜血不可能染红山茶花,并把花为什么会是不同颜色的科学道理讲了一遍。老师大概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大逆不道的反抗,当即勃然大怒,把他赶出了教室,罚他不准上课,并郑重前来家访,要求家长加强管理。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大学教育要转到以学生为中心这么难?我曾经以为完全是老师的观念和方法不当。现在才明白,更大的困难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如何才能成为中心,当他们获得知识自我发挥时,也可以说他们可以依赖的老师把自主权还给他们时,他们却又不知所措,乱了阵脚,就像一个养尊处优、受到百般呵护的孩子突然无依无靠,需独立谋生一样,从来没有生活和生存的训练和心理准备,根本不知道如何去面对。面对这种情况,谁能不担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