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对大学、中学教育衔接点的思考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1-04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小学、初中、高中互相埋怨,指责对方没有完成该完成的教育责任,相当一部分学生身上总有很多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缺憾。要实现大学、中学教育的良好衔接,应该把握以下几个衔接点:

把做人教育放在首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


  大学、中学教育的衔接首先是办学理念,育人观念的衔接。要学会做学问,首行要学会做人。一定要把做人教育放在首位。

  几年来,我们认真学习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德育整体化纲要》,提出构建学校着眼于“四个方面”抓住“三点”,“三性”的德育工作新体系,把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三个基本点,重视教育过程中的层次性,学生的主体性和教育的实践性。针对不同年级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我们在加强班集体建设,发挥集体教育力量;落实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学工、学军和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公益劳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用心灵去感受”;用优秀学生的榜样去激励同学们进步。这些教育内容和多种活动形式都收到了很好的教育实效。

切实抓好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水准


  大学的学习环境和中学不同,对刚毕业的中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考验。为此,我们在同学们中积极倡导“四自”精神,即道德自尊,学习自强,生活自管,是非自辨。评选四自强标兵和先进集体,树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先进典型。在学生中开展四员活动即:“校风监督员”,“宣传报道员”“学习咨询员”“志愿服务员”。让学生直接参与学校和班级的管理。同时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主动学习”的大讨论,同学们在讨论中,互相启发,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调整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坚持课内外相结合,开通学生成才的绿色通道


  在我们学校中,生动、丰富、充实的学校系列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学生课内学生的补充。一年一度的智慧杯文科大奖赛、科技月、艺术节和田径运动会等学校传统教育活动,发挥着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天文小组、生物小组、环保小组、美术小组、诗刊社、篮球俱乐部、金帆民乐团、合唱团、舞蹈队以及一大批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有声有色。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学校已经涌现出一批综合素质较高,在各种市区乃至全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

培养学生独立的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


  最近几年我们学校在努力建构“以教学为中心,课内外相结合,以家庭社会为依托”的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框架,重视对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研究和指导。我们和家庭、社区联手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和心理指导工作。

大学中学学科建设的对接


  大学十分重视学科建设,把它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要取得素质教育实质性突破的重点是课程、教材改革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

  近几年,我们先后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开设了近二十门选修课和活动课。如:在诗歌鉴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用英语上物理课、环保教育等。面对学生结构的变化和深化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新问题,我们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认真总结课程设置的经验和问题,正式启动《校本课程》建设。在初一、初二设置以发展学生特长为主的活动课。在高一、高二分段设置课程包括强化外语、读写指导、数学思想方法、物理学科能力培养,化学知识结构数学和学法指导,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等等。

  中学教育改革和发展要依托大学教育,主动加强与大学的联系。在学校课程建设、师资培训、专题指导、教育科研等方面更加利用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另外在招生考试制度上作一些必要的调整,在给大学更多的招生自主权的同时适当给中学增加一些对优秀学生的推荐权。面对新世纪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学教学和中学教育要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