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岸公司的主考官是位十几年前毕业的大学生。他在谈及出这道题的意图时说,我们当初大学4年下来全班只有一位班长,而在我们最近收到的应聘材料中,同一个班居然有3位同学在“社会工作与实践”一栏中都写上自己当过班长。对此,我们存有疑虑。我们希望通过这道题了解目前高校学生干部的真实情况,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应聘者的诚实程度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收到的近百份答卷中,多数学生认为“将近一半的应聘者当过学生干部是可信的”。一位男生直言不讳地说,现在用人单位都很看中毕业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如果就业推荐表中的“社会工作与实践”一栏空着就很吃亏,为此学校也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学生当干部,以便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厦大财政金融系的女生小程在答卷中举例说,我们系有5个毕业班,将近200人,平均每个班40人左右。每年班干部换选一次,4年下来每个班就可能产生8名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况且各个班还有副班长、副书记、生活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学习委员、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等班委及团支部委员。系学生会人选也是一年一换,每任副部长级以上干部就有50多个,平均每个班10个左右。此外,还有一些同学可能会在校学生会任职。考虑到重复任职的可能性,这样一个班就会有一半左右的同学出任过班干部。
工商管理专业的男生小余说,我的寝室有8位同学,其中7个都曾担任过学院或班上的干部,剩下的一位也担任校某社团的领导。余认为,学生干部多如牛毛的现象在各高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各类学生组织越来越多,有的系不仅有团委、学生会,还有自律会,下面又设一套班子,个别部门甚至官比兵多;另一方面,大学生为了求职的需要,参加学生工作的热情比以往更高了。
经济学系的学生小周则提醒说,毕业生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求,避免在首轮资料挑选中被淘汰,自然极力包装自己,因此不排除有造假的可能性。
那么,如何鉴别应聘者的材料是否有水分呢?许多人认为,“可询问应聘者在担任学生干部期间都做了哪些事,因为做假者只能在简历上做假,而亲身的经历是难以做假的”。还有人提出,为防范应聘者造假,用人单位在与应聘者签订协议时可写上“如求职材料有虚假,将解除和约,退回学校通报”之类的条款。
但是,也有一些学生认为,“假如我是招聘人员,我觉得不用花太多心思去判断求职材料是否有水分,而应判断应聘者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因为我要的不是最优秀的,而是最合适的”。个别没有当过干部的学生建议用人单位,不要一味地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作为选人的必要条件,而应注重应聘者的实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