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小衙内”还是老黄牛 学生娃怎么做官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5-29

  在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学生党员和干部成为用人单位看好的应聘者。多年来,大学校园里也一直流行着老三句:“做党员”,“当干部”,“拿奖学金”。这似乎就是成功大学的最佳概括了。能拿奖学金当然是学习好的学生的追求,这些酷爱学习的学生一般也对当干部并不感兴趣,然而却有那么一部分学生把当学生干部当作大事来看,甚至不惜时间与金钱想法设法去争。

  花钱请“吃”是作投资

  记者走访了重庆的几所高校,看看今天的天之骄子们都是怎么当学生干部的。在某高校一大四学生的宿舍里,学生们告诉记者,在学校里想当个什么部长、副部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每年学生会改选,很多同学都忙着找老乡找同学,帮忙推荐、拉选票,甚至还有什么“东北帮”,“西北派”的团体。有求于人撮一顿必不可少,花点钱买前途嘛,值,那是长线投资。每年校学生会改选,当选的主席都要请老师和“同僚”们上酒楼吃一顿,少的花几百元多则上千元,这是惯例,谁要是破例,那他以后的工作就难做了。校学生会干部竞聘会,出现几百多人报名应聘的热烈场面也已经是见怪不惊的事了。为前途作时间上的,金钱上的,智力上的投资似乎是现代学生们务实的表现。

  机构臃肿 官比民多

  重庆一家计算机公司在四月的一次招聘中在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收到了300多份应聘材料,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同学竟然都声称自己担任过班长、团支部书记或学生会干部。这可信吗?学生的材料是否有水分?这家公司的主考官是位十几年前毕业的大学生,他告诉记者,“我们当初大学4年下来全班只有一位班长,而在我们最近收到的应聘材料中,同一个班居然有4位同学在“社会工作与实践”一栏中都写上自己当过班长。对此,我们存有很大的疑虑。”那么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在高校的走访过程中,多数学生告诉记者,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一位男生直言不讳地说,现在用人单位都很看中毕业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如果就业推荐表中的“社会工作与实践”一栏空着就很吃亏,为此学校也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学生当干部,以便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重大一名姓石的男生说,他们系里一个年级有9个毕业班,将近300人,平均每个班30多人。每学期班干部换选一次,4年下来每个班就可能产生8名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况且各个班还有副班长、副书记、学习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生活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等班委及团支部委员。系学生会人选也是一年一换,每任副部长级以上干部就有50多个,平均每个班10个左右。此外,还有一些同学可能会在校学生会任职。考虑到重复任职的可能性,这样一个班就会有一半左右的同学出任过班干部。政法学院的小张说,他们寝室有7位同学,其中6个都曾担任过学院或班上的干部,剩下的一位也担任校某社团的领导。张认为,学生干部多如牛毛的现象在各高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各类学生组织越来越多,有的系不仅有团委、学生会,还有自律会,下面又设一套班子,个别部门甚至官比兵多;另一方面,大学生为了求职的需要,参加学生工作的热情比以往更高了。小林说,他们学院为了给学生创造找工作的机会,因而在学生会设置很多机构,以便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做干部,锻炼能力,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是机构臃肿,人员繁杂,办事效率低。校学生会下面有各系学生会,各系学生会下面又有班委会。而且学生会下设十几个部,部下还设有各社团组织。各部设部长1名,副部长4名,每年还要招聘若干理事。这样一来,一个学生会至少有学生干部不下百人。加上各班的班干部,对于一个只有两三百人的系来说,“官”比“民”多就不足为奇了。因为设置的机构过多就难免有重复设置的现象。例如,既然有生活部为什么还设一个伙食管理部?

  做官是为前途找砝码

  通过记者在高校的走访,学生官基本有如下好处。可以锻炼协调能力,因为学生干部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桥梁。经常会有老师给你布置一项任务到学生中去完成,或者学生有要求、意见让你反映给老师、学校,如果要顺利完成,就要具备很好的协调能力。在工作的过程中你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更多的事。无形中,你为人处事的能力就会得到提高。锻炼组织能力、创新意识。因为在工作中,肯定要经常策划一些活动,在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中,能力也就得到了发挥。为找工作作铺垫。做学生干部要顾全大局,处理问题应果断、干净。但也有同学竞选存在着比较功利的目的,毕竟学生干部与老师、学校的接触比普通同学多,关系也比一般同学好,学校有什么锻炼机会或组织的活动,学生干部可以最先得到这些信息,得到更大的锻炼,到毕业时,这些就成了找工作时的资本。“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感念已经成为过去式。”如今的学生们已深知要早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道理。

  学生们这样做官

  学生干部们每天东忙西忙,忙的好像都是些上传下达的事务性工作,真正为同学们组织的活动并不是很多。而且工作的性质几乎大同小异,在专业社团,例如文学社,摄影协会,发明协会这样的社团,学校限制少,如果学生愿意投入时间,那样锻炼到的能力或许才是真正的能力。然而在诸如学生会这样的团体里,很多学生拉帮结派,请客吃饭,当上学生干部后,其实并不干多少事,除了传达一些必要的事情以外,似乎也就什么都不管了。对于同学们的要求,也常常找各种借口推掉,为学生服务的干部的初衷已完全被功利的虚荣所占据了。当过学生会副主席的小郭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其实当官对于我来说,就是混个名儿,好在毕业找工作时有辅导员老师的那么点证明。否则,在如今多入牛毛的学生官里,谁真在乎那个?”在走访中,记者还遇到了吞吃“公款”的事。某大学2000级经济学专业的何某,是系“文学社”的社长,他管理着50多名社团团员。开学时,社团招募了一批新进校的新生,组织了几次作品评选大赛和编辑交流活动,加上还要办每学期必有的一本文学刊物,为锻炼学生能力,学校拨的钱很少,主要由学生到外面的公司拉赞助。而赞助费的去向常常是不明不白的。知情的同学告诉记者,除了一些如奖品、场地费、刊物打印费、印刷装订费之外,至少有1/3的钱是何某自己吞吃了的。由此,记者展转找到了何某。至于赞助费差额的去向,何某表示还是用于社团的活动了。例如,社团有时活动时间晚了,大家一起出去吃个饭,供报销也就用了。现在外面的饭厅饭都很贵,吃不上几顿,上千元也就很快就花完了。可是“文学社”的社员却说,这种“饭局”他们从来也没有参加过,只见过何某和几个要好的哥儿们出去“大撮”。学生们还告诉记者这样的事。利用职权犒劳“乡党”。某大学目前正担任学生会干部的胡某向记者说,他进学生会之所以顺利,主要是外联部长和他是同一个系的。据了解,在学生会干部的选举中,同系或者同乡等“亲缘”关系是互相提携的一个重要条件。学生会干部胡某,目前手中正掌握着学生部分“勤工俭学”工作的推荐权。有学生告诉记者,相对轻松的“勤工俭学”工作,总是会被分到与胡某关系较好、有“亲缘”关系或请他吃过饭的人手中。对于这一情况,胡某也向记者表示:“我承认有时我也会磨不开面子,分一两个好工作给关系好的同学,但绝大部分工作的分配是公平的。”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大学生经营意识的提高,目前很多高校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都会或多或少地有公司的赞助或参与。以上出现的种种现象,反映出许多大学生的功利心态,他们大肆请客吃饭,大手牟利的行为都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都说学生干部的工作是“校园政治”,学生干部做好工作的首要原则是保证自身的廉洁。而如今,这样的说法其本味的东西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当学生干部不再为学生服务,而在于毕业找工作。当近校园里本来是大学校园里优秀群体的学生干部却被自己的同学冠以“小衙内”、“新兴贵族”之类的绰号。今天的学生官僚是否会成为明天的腐败分子,这或许更是许多教育界人士深思的问题。

  学校领导表明态度

  对于这种现状,某高校党委副书记表示:在大学生中出现这种现象确实很不应该,但这也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不仅说明社会中一些“官本位”的不良现象正在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同时也说明了部分学校的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着漏洞。大学生毕竟也是学生,不可能要求他们都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对于个别学生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仅仅依靠学生自律是不够的,学校不应该放松对学生干部的管理,同时要加强师生对此监督的力度,杜绝这种所谓的“学生腐败现象”在大学校园蔓延。短短几年大学时光,“只争朝夕”的古训似乎更应该在我们今天的高校里提倡起来,而那种官本位的思想是否能得到遏制呢?我们期待新的变化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