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造假”教育五花八门 记者探访三种手法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1-24

    新华社沈阳1月23日电(记者范春生)老师判卷时一手拿一支笔,一支笔用来帮学生答题,另一支用来评分;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上,绝大多数学生在回答“每天几点休息”时,被授意写上“8点钟”这一切均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门频繁的检查评比。

    在寒假来临之际,记者或通过调查,或通过有关老师自揭内幕得知,眼下的教育“造假”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涉及到的学校绝不止一所、两所。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组长王加绵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对素质教育的亵渎,危害较大,尤其是对青少年长远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以下是记者探访的三则典型“造假”手法:

    手法一:“双笔齐下”造高分。小学期末考试题由县区出,教育部门在近两年屡屡抽查四、五、六三个年级学生的考试成绩,抽查的重点是及格率为优秀率,并以此结果作为学校评优、校长评先进等硬件之一。于是学苗较差的学校便大展神通,老师们评卷时左手拿红笔,右手拿铅笔。铅笔用来帮学生填上不会做的答案,然后红笔一挥,高分就这样出炉了。

    手法二:“强奸”民意。素质教育挂在嘴边,教育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与创新教育等强调较多,这也是年终学校间排名高低的重要参数。为此一些中小学针对学生、针对家长搞的民意测验也多了起来。然而记者在沈阳一所小学期末“关于儿童‘玩’的问卷”上看到,在“几点休息”一栏,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填上“8点休息”。一位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说,孩子的作业很多,每晚都要做到10点以后,但学校暗示都得填“8点”,哪敢得罪老师啊!

    手法三:“矬子”里面拔大个。对那些薄弱学校来说,最难熬的日子是考试时教委的领导到现场视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于是,就把年组所有好的学生归到一个教室,领导来了就往这间教室引,不管你怎么看,答的卷不会差。如果教委具体抓业务的同志要求学校送一部分卷纸看,那就把这个“临时班级”的成绩递交上去。包你满意。

    教育专家认为,圣洁的教育领地频出“造假”现象,原因错缩复杂,它表明在素质教育大力提倡的今天,应试教育还有市场。其背后则是中考、高考这两个指挥棒还在显威,更与当前人才就业市场的畸形发展有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