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有学习好的孩子才有出息。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喜欢夸耀:谁家孩子考上什么名牌大学了,谁在学校学习可好了,都不用家长操心。学习优秀的孩子可以得到老师和家长无条件的重视和表扬:当选三好生、参加夏令营、不干家务、违反纪律也没关系、被当作同龄人的榜样、成为家里和班级里的中心。但是现在已经有老师发现那些名列前茅的好孩子长大了并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成功。也有许多用人单位发现,那些只会死读书的好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会交往、不会工作、不会生活、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等。而且已有多位高考状元在工作后由于不适应而精神分裂。
     2.学习时间越多越好。家长和老师认为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才是正确的,学习成绩至上,如何与人交往、怎样关心和帮助他人都不重要。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家长完全包办代替等。其实,生活的能力不是从书本中学习来的,而是从生活中体验来的。参加家务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责任心和自信心,通过劳动孩子才会体谅家长的不容易。在生活中尝受过挫折和痛苦的人才会体会别人的痛苦。所以,许多名牌大学里的优秀生们,生活中一帆风顺,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的违法和不道德行为缺乏应有的意识和反省,因为从来都是被纵容的而没有被约束,就没有机会学习如何约束自己遵守公共道德。
     3.对孩子越严厉越好。家长总觉得如果对孩子管得不严,孩子就会学坏。孩子是否做坏事取决于他的价值观,如果家长总是对孩子讲大道理或给他现成答案,并且替孩子做决定,孩子就没有机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不会自制,只能是受他人管制,那么一旦有机会他就会做出格的事,因为他自己并不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不该做,而家长又不能永远跟在孩子身边。所以,家长管得越严,孩子越是幼稚。
     4.越是性格内向、乖、老实的孩子越好。老师和家长都喜欢这样很少惹事的孩子,好管理,其实性格内向的孩子容易孤僻、敏感、固执、心胸狭隘、虚荣心强等,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沟通,别人就缺乏机会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来帮助他,他们也没有机会来锻炼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样的孩子比性格外向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在生活中看似理所应当的事却不符合孩子心理发展的科学规律,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那就要注意不能误入歧途,没让孩子幸福反让孩子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