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忠在上一学期对北京某重点中学的432名高一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参与调查的学生平均年龄15岁7个月,其中男生占总数的45.9%,女生占总数的54.1%。结果显示,从来不感到抑郁的人只占4.9%,而轻度到中度抑郁的占到21.8%,中度到严重抑郁的占3.4%,这说明抑郁的确是青少年中比较普遍的一种消极感受。
     有研究表明,在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的抑郁现象有显著的增长趋势。王文忠认为,对于我国来说,由于我国现在大部分的城市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再加上中学较重的学习压力,使很多中学生常常处于一种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
     王文忠在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的抑郁程度与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关系密切,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越低,抑郁程度越高。也就是说,中学生的家人关系越亲密,抑郁程度越低;家人关系越疏远,抑郁程度越高。同时,家庭对不同情况的适应能力越强,抑郁程度越低;适应能力越低,抑郁程度越高。在对青少年有影响的人物的调查中,六项选择分别为父母、亲戚、老师、朋友、公众人物及其他,父母的提名比例高达60.4%,非常显著地高于其他选项,表明父母依然是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人物。而且,不认为父母是自己生活中重要人物的中学生的抑郁程度显著高于认为父母是自己生活中重要人物的中学生。
     青少年的抑郁程度还与他们对失败的归因方式有关。青少年如果总是把失败归因于能力、背景、运气等不可控制因素,则抑郁程度越低;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主观努力不够,则抑郁程度越高。王文忠认为,青少年为争取成功积极努力是正确的,但要会调整心态,努力不是制胜的惟一因素。健康的方式是为取得好的结果而付出积极的主观努力,但是不要认为结果完全是由自己的主观努力决定的,这样可能会减少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