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让孩子在和谐的家、校关系中受益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3-27

  “有的父母动辄就批评孩子:‘你就不会像某某那样……’我认为这种比较是不恰当的。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孩子,可能数学总不及格,但在某一方面有着出色的才能。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牛和马去赛跑,结果牛输了。但这并不能证明牛的无能,而恰好表明让牛和马去赛跑的人的无知!做父母的要认清孩子的才能和专长,并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是北京育英学校的杨琳老师给她的学生家长印发的一份作业。在这段文字下面,她向家长提出了问题:“您的孩子的长处是什么?”“对孩子的不足,您是怎样帮助的?”最疼爱孩子但又忙于工作的家长们有时是疏于考虑这样的问题的。一张传达着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的小纸,也传达了老师一片沟通的诚意。

  记者在这所学校,还看到了袁凤芹老师对全班48位同学与家长共同完成的一次亲子作业所做的总结。这份作业是针对“小明”上课随便说话、小动作多的“小毛病”,请同学和家长们谈谈自己的看法。有的家长说,孩子还小,上课爱说话是正常现象,等他长大了自然就会好的;有的家长认为,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不能过分压抑;有的家长提出,计划生育使每个家庭结构单一,并且社会环境也更趋自由化,使这一代儿童很难教导成为以往的“好儿童”;还有的家长谈到,我国的传统教育要求孩子严格的课堂纪律和行为,而国外则注重孩子的听课结果,等等。对这些观点,袁老师一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欢迎家长们继续参加讨论。

  随着社会的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教师与家长的联络、沟通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家访成了难得之举,孩子发生了问题才请家长,这在很多学校都是正常现象。育英学校的一些老师说,过去他们也不情愿跟家长打交道,因为在教育学生时,教师与家长经常会发生矛盾,家长溺爱、娇惯自己的孩子是二者之间交流的一道鸿沟。但教师们明白,缺少了这一层人际关系的协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就形不成合力,最终“吃亏”的还是学生。

  在育英学校参加“学习与心理健康促进工程”课题研究的教师们的作业中,记者注意到在“教师家长交往”的题目下,教师、家长、学生在分别的问卷中表达的感受——教师在与学生家长交往中感到最困难的三个方面是:家长对老师不尊重,居高临下地对老师的工作指指点点;只能听老师表扬自己的孩子,一提到缺点,家长就为孩子辩护或者当着老师的面打孩子;只是暂时地配合老师教育孩子,而老师常要单方面地主动联系家长。

  比较多的家长提出希望老师改进的三种具体行为有:老师和家长交往能像兄弟姐妹一样(联系的愿望);对学习不太好的学生的家长,除了提出存在问题,也能提醒一些教育方法(得到指教的愿望);副科老师能跟家长见面(更多了解孩子情况的愿望)。

  而学生在“老师与你的家长见面时,你最不希望”老师做的事情有:老师因为我的问题而指责家长;爸爸因为我跟老师不愉快;别总是把我的缺点说得非常重。

  透过这些真心话,教师们分析了各方的需求和期望,首先摆正自己的心态,用自己的尽职尽责去感动家长,取得配合。

  颜红老师的班上有一名男生,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尤其爱读书,因而在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知识比较广博。但也由此造成了他的自高自傲,性格有些古怪。在课堂上,他不易接受同学们讨论问题时的不同意见,常和别人翻脸;当他的意愿跟多数人不相符时,会大吵大闹甚至掀翻桌子、打人、狂喊……颜老师多次跟他谈心开导,多次跟家长联系,试图与他的家长商量共同改变孩子的不正常状况。但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家长不同意老师的意见,认为自己对孩子管教很严,不会有什么问题,是老师有意找孩子的毛病。因而表示出不耐烦的态度,甚至有一次谈话不欢而散,让颜老师颇感伤心。而这个孩子的异常行为却越来越重,影响到其他同学,科任老师也有反映。若任其发展下去,会严重影响他的健康成长。颜老师让自己平静下来,调整自己的交往策略。为了孩子,她给家长写了一封近2000字的长信,先是反省了自己的不足,再诚恳地指出孩子的反常现象。她说,“作为老师,我相信这个孩子将来会有远大的前途,但他目前的情况令人担忧。……据我了解,孩子在家与在学校的表现不一样。不知您是否感觉到,您对他的教育方式过于严厉,给他带来心情压抑、紧张、胆怯,不能发泄,所以他在学校里与同伴相处时遇到不顺心,就会大肆报复,非常不理智。他在学校的环境是宽松的,要想给孩子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关键在于家庭要和学校配合起来。请尝试改变您对他的教育方法,……”信发出后,颜老师还真担心家长看后的态度。终于,她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回应:两天后,家长回了信,检讨了自己的不冷静和对老师的误会,承认自己平时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他的全面成长。家长表示愿意积极配合老师,尽到家长的义务。后来,在老师和家长的通力合作下,这个孩子真的开始变了。一次课间,老师发现他与同学闹意见发生了口角。正当他火气上来要大喊大叫时,忽然好像意识到了什么,声调一下缓和下来。家长告诉老师,一次他们在家议论一个社会问题,他与家长发生了争执,而且各持己见。最后家长还是被他说服了,肯定了他的观点,鼓励了他。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王宝兰老师曾经收到一封学生家长的来信,反映那段时间孩子作业比较多,希望班主任能协调一下各科的作业量。信发出后,这名学生和家长的心里一直都忐忑不安,惟恐老师误会。可结果大出他们所料,王老师在全班宣读了这封信,并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感谢同学和家长的提醒,并保证今后一定注意不再出现加重学生负担的事情。那天晚上,这位同学家的电话成了全班的“热线”,大家都感谢她和家人帮助老师纠正了不当的做法。这件事在学生家长中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老师能够爽快地接受意见,并且有错就改,更加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由此,教师与家长的交往渠道更加畅通,双方更为理解,配合就愈加紧密。

  一个孩子的健康、健全成长,仅靠学校或仅靠家庭都是不够的:教师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需要的恰恰是两者的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应该说,这是校园人际关系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关系。因为家长的职业不同、层次不同,教育孩子的观念也不同,要让他们都能与学校“步调一致”,真的很不容易。这恐怕也是目前许多教师回避这种关系、宁可“不作为”的主要原因。从育英学校教师与家长交往的实践,我们看到教师们付出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