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永刚在今年的高考中考了586分,一个不低的分数,他的成绩顺利地进入了第一志愿———中国科技大学的投档线。但他没想到,志愿中没有报中科大的学生,因分数高被录取了,而他却被挡在了中科大门外。
在大多数人眼中,高考是最公平的竞争。录取作为这场最公平竞争的最终判罚,其所依据的标准就成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只招收600分以上的考生
在今年的高考录取中,哈尔滨一中的应届毕业生车永刚遇到了他意想不到的情况。
车永刚的第一志愿报的是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今年在黑龙江省计划招收理科学生30名,增招5名,共计35人。全省第一志愿填报该校并进入580分投档线的考生共35人,其中600分以上有31名,586—600分有3名。车永刚的考分是586分。在这种情况下,中科大负责该省招生工作的郑永和提出,学校只录取600分以上的考生,理由是“维护重点大学声誉”。在距完成招收35人的计划还有4人空缺的情况下,该负责人经过调剂,录取了4名考分在628分以上但第一、第二志愿均没有报考中科大的考生。车永刚的第二志愿西北工业大学录取第一志愿考生额满,他只能以增招生的身份进入取分为520分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车永刚不解地说:“如果这种做法成立,那还报什么志愿呢?分高不就行了?”
高分与志愿谁是标准
近日记者通过电话分别与车永刚的母亲、黑龙江省招生办监察办负责人、中国科技大学程艺副校长取得了联系。
车永刚的母亲孔繁芹非常激动地说:“这太不公平了!报了志愿的不录取,没报志愿的却有好学校上。如果单纯因为孩子分不够学校不要,我心服口服,但学校凭什么为追求高分而置考生志愿于不顾?这样做有什么依据?”
中国科技大学程艺副校长解释称:“学校为保证生源质量,提出要600分以上的考生有什么错误?那4名考生是经过黑龙江省招生办的同意调剂过来的。这是符合国家有关招生政策的。”
该省招生办监察办的一位姓李的负责人说:“我们只负责纪检监察工作,对招生过程中徇私舞弊、收受贿赂的行为进行查处。这件事的调查结果显示,中科大的做法没有违纪的地方。既然车永刚填的是服从调配,那么作为增招生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是正常的。我省的录取体制是‘院校录取,招办监督’。也就是说,学校录取什么样的学生由学校决定,这是他们的自主权,我们只起监督的作用。”
高分与志愿并不矛盾
到底应该依据什么标准来录取考生,教育部学生司的有关人士说,招生办按120%的比例进行投档,供高校招生人员参考。这些过了投档线的考生不一定全部录取,学校还要根据考生填报专业、身体状况等条件进行选择。考生进入投档线之后,学校有录取自主权,但录取的顺序是从第一志愿至第三志愿。
教育部监察司的一位姓李的女士告诉记者,现在一些高校为录取高分考生采用“段段清”的做法,即宁要第二志愿而分数高的考生,而不要第一志愿但分数低的考生。这样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高分考生落入二类高校。中科大的做法即是这个意思。但她同时强调,搞“段段清”也应符合从第一志愿到第三志愿的顺序,尊重考生志愿。
既要尊重考生志愿又渴望录取高分考生,高校录取工作该如何进行?北京大学多年从事高招工作的孙东东教授认为,应保护高分学生的利益,他说:“录取时应当将志愿标准与分数标准相结合,分数是前提,志愿是依据。在分数同等时尊重志愿,志愿同等时看分数。这样既能保证生源质量,保证学校利益,又能避免高分考生落入二类院校,并根据教育部《高校招生条例》‘对于志愿中服从调剂的考生不得歧视’的条款保护高分考生利益。”
孙东东进一步指出,学校声誉如何是由公众来评价的,不是学校自身能决定的,多招几个高分生也未必就能抬高学校声誉。中科大的这种做法维护了高分考生利益,但从感情上是不容易被个别考生接受的。“中科大的这种要高分调剂考生,而不要低分第一志愿考生的做法是比较少见的,几率不超过万分之一”,孙东东说,“高考应该是公平的,绝大多数院校的录取也应是公平的。每一个招生人员都要本着志愿与分数相结合的原则公平对待每个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