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这样的学生,该咋教育?》(续)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5-27

  让学生感受乐趣  

  读了《这样的学生,该咋教育?》一文后,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感痛惜。几个孩子小小年纪便玩世不恭、抽烟、喝酒、逃学……我在想,该咋办?

  第一,教师、家长应摆正心态。孩子在初中阶段出现这样的问题是正常的,教师、家长如果用平常心来对待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不会因为这些学生的问题而感到愤怒和不可理喻,也就避免了感情用事。

  第二,让学生在学校倡导的活动中感受到乐趣。“问题学生”的确有很多缺点,但他们是否没有优点呢?显然不是。我们知道学生都喜欢老师、家长提到他的优点。找孩子的缺点目的是让孩子改正,但这样会使孩子和你的心情愈来愈坏,反之找孩子的优点会使孩子和你都感到愉快。孩子和成人一样,总是喜欢做愉快的事,而逃避令人痛苦的事,孩子在学校体验不到愉快,甚至感到痛苦,那他当然不会到学校,孩子在学习中体验不到愉快,甚至感到痛苦,那他当然不会去学习。所以,睁大眼睛努力寻找孩子的进步、优点是转化他们的关键。

  第三,让孩子自己和自己比。“问题学生”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不要指望在短时间内把他们转化过来。教师、家长不把孩子与周围的孩子相比,而引导孩子把今天的他和昨天的他、明天的他相比,同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进步也要及时肯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就感。(四川省邛崃市实验中学 周玉辅)

  只盯教育还不够

  看过《这样的学生,该咋教育?》这篇报道,我并没有太多的惊讶,因为对于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已16年的我来说,这样的事碰到不止一件两件。

  现在我不想就“这样的学生”谈该怎样教育,我们不能只把眼光盯在“教育”本身,不要只把板子打在“教育”上,也应呼吁全社会都来承担起教育责任。

  就报道中的事实,假如探访一下他们的家庭背景,也多是“问题多多”:或是疏于管教,或是家庭的一些不良影响等;再探访一下这些孩子的平时活动,或是经常泡网吧、玩游戏,或是看不健康的书籍与影碟,或是只顾玩乐而不归家等。

  学生在校的时间每天只有8小时左右,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或其他公共场所度过,在学校教师苦口婆心地教育五天的效果,往往会不及在校外一个小时的感染、影响。如果不注重全社会的同步教育、协同教育的重要性,把希望都寄托于学校,把责任都归于学校,那真是对教育的狭隘认识。(安徽省合肥中锐国际学校 马跃)

放低一点姿态

  《这样的学生,该咋教育?》一文中表现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不管是这些孩子的家长还是学校都采用“管、卡、压”这样一种由上而下的传统教育观念来教育孩子。然而,这种教育观念以及在此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并未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所期望的结果。

  其实,如果我们的教育者放低一点姿态,多渗透一些生活化、人性化的东西,我们的教育就会具有无限的亲和力。我们不妨听听一位曾经的“问题学生”转变后的心声:“老师,我不怕你的责骂和训斥,我不怕你的教鞭和拳头,但我怕你的轻言细语。”俗话说的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试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者在面对孩子第一次逃学、打架、抽烟、喝酒、偷东西时,采取的不是让学生感觉逆反的苦口婆心式的教育,而是更人文化的朋友式的关心、引导,你会发现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孩子,竟是那么知耻而后勇,甚至是那么优秀而上进。我想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教育者为人父母或为人师的责任和乐趣所在呢。

  当然,如果我们把这种教育观念转变的责任和义务全部放在我们的教师和家长身上,也是有失偏颇的。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有困难的,但同时也是必然的。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应该相信,在我们的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关心下,我们的教育将不再有这样的困惑!(安徽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育系 吴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