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课堂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7-04

  编者按 新课程进入实验区已近一年,新课程给中小学课堂带来哪些深刻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哪些改变?本报将刊登一组文章,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聚焦课改新课堂。

  走进课改实验区,感受最深的是课堂确实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和活力,还时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已。

  上课铃一响,老师拿出的不是课本和粉笔,而是各种小礼物、小玩具,还有五颜六色的图片和模型,老师不断地提问题,学生们跳着、喊着、抢着回答问题,没有抢答上的学生则抗议:“我还没有回答呢!”这种教学场面,不要说教师们感到新鲜,就连许多课程专家也是头一回见到。

  在江苏无锡市锡山区八士中心小学一年级《有趣的拼搭》数学课上,学生没有课桌,没有书本,只有地毯与积木。他们分成小组,互相商量着,彼此协助,利用各种形状不同的积木,拼呀、搭呀,不一会儿,形状各异的图形出现在孩子们手中,在无比宽松、愉悦的情境中获取了数学的拼搭知识。

  “小朋友,拿出我们各自准备好的东西,到长桌子的那一头滚过来,看谁滚得好。”老师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热闹开了,笑声、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不一会儿,问题出现了。一个胖胖的男孩子说:“老师,为什么我的方盒子滚不远呢?”老师随即把问题抛给学生:“是呀,大家一起来想一想,为什么有的东西滚得远,有的东西却滚不远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是锡山区东北塘镇寺庄小学王岩老师执教的一年级美术《滚动乐园》的片段,王老师没有就课本教学内容“球形物体”进行任何讲解,但学生们却在教学的参与中自己摸到了、看到了、感受到了、体验到了。

  在湖北武昌区实验小学教室里,记者看到了别开生面的一幕:老师举着各式各样的物体问学生:“这是什么?”全班学生高喊:“三角形、正方形。”这种颇为新鲜的教学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学生桌上堆满了牙膏盒、玩具盒、饼干桶、茶叶盒、魔方……这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老师让孩子们猜一猜、摸一摸、选一选、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感受有趣的图形,体会图形与生活的联系。

  让我们再感受一下广西玉林容县容城镇第三小学的艺术课。“教室”设在校园大榕树下,几十个孩子围成一圈,席地而坐。开始上课了,孩子们踏着音乐节奏跳“拍手舞”,那么轻松自在,那么纯熟自然。在和风细雨般的轻音乐声中,老师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图画里的声音》。”图画里也有声音?孩子们瞪大了眼睛。老师首先让大家观察徐悲鸿的一幅画《风雨鸡鸣》,问孩子们:“这幅画中有什么景物?”“想像它会发出什么声音?”“谁能模仿这种声音?”孩子们一看到他们熟悉的大公鸡,迫不及待地“喔喔喔———”叫起来,课堂上“百鸡争鸣”起来。之后,老师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组织他们进行“拔河”和“踢球”游戏,巧妙地创设了运动场景的声音,让学生在具体的运动中体验“加油”的声音。在学生获得了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想像课本中的图画《拔河》、《踢球》里可能发出的声音。最后,老师让学生做各种口型和表情,创设一幅幅“活”的生活画面,再让其他同学观察、联想、想像“画”外之音,课堂又一次“动”起来。

  这一改革举措对长期困扰课堂教学的弊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记者在课后采访了一些教师,他们说,新课程的理念带给教师的变化是巨大的。这是一种新的实践与探索,教师尽快地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过去上课以听为主,现在不同了,学生要动、要想、要做、要摸、要数……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真正解决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问题,这种符合儿童天性的学习,使学生对学习变得兴奋不已,他们在每项活动中都表现得十分出色,并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