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校长的“灵魂”作用更加凸显出来:多一位好校长,多办好一所学校,多满足一分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就多实现一点“三个代表”的要求。
于是,我们试着记录下两位成功的吴校长的成功。
在北京小学的教师中,有一句流行语:“学习即工作”。这是吴国通校长的“学习化管理”的具体体现。
已有18年教育管理经验的吴国通,1994年调任北京小学校长时是49岁。“一刻也不敢懈怠学习”的他,强迫自己报考了北京教育学院的管理本科。那三年里,当学生的吴国通把教育学院各学科的教授几乎请了个遍——请到自己的学校来给教师们进行一本书或是一个学科的、系统学习指导。所以,北京小学的教师们都跟着校长“上了回学”。这个举动让这个团队积淀了持续发展的底蕴,在后来的课题研究中显示了能量。
科研现在已经在中小学成为时尚。吴国通校长坚持科研课题的选择必须适合学校的发展实际,先弄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他想的是,教育科研的关键是要将其转化为校长、教师的办学实践;教育科研的目标是要建设一支有思想、有独立精神、专业化发展的教师队伍。“以科研凝聚队伍,以科研提高质量”,才是他要做的科研。
吴国通参加过“七五”、“八五”直到“九五”科研课题,经历了从专家“给思想”,充当学者的实验田,到向专家“要思想”,独而不立,再到自己“有思想”,独立组合成科研群体的过程。他深知在科研中的特殊学习对提升一个教师整体水平的意义。因而当北京市“九五”科研规划下达时,吴国通认定这是促进学校再发展的难得机遇。针对学校“双基扎实、发展全面”的优良传统,北京小学确立了“发展主体性”的课题,并且进入了全国主体教育大课题组。课题开始实施后,作为校长,他努力把干部、教师推向前沿,用“人人必须有子课题研究”的方式迫使他们全员进入科研、学习状态。当时全校有40多位教师申报了有关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子课题。到2000年课题结题时,有2/3的教学人员承担了具体的试验项目,8本共10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集、两万多字的结题报告体现了教师群体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每人拿出了一节课题汇报课。紧接着,学校为“十五”课题做准备的“发挥主体性、落实质量标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校级课题又跟了上来。这次,全校90%的教师申报了子课题,而且每一个子课题都经过教学处与申报人的共同论证,使研究符合教师本人的实际水平。教师们人人肩负课题,日常教学工作科研化、课题化。到此,人们理解了“学习就是工作,工作也是学习”。科研立校、科研治校真的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
与吴国通校长比起来,另一位吴校长——吴丙寅的特点在于,他是位地地道道的老教育:年近七旬,已经当了36年校长。1998年退休后,上级领导看重他宝贵的办学经验,请他“出山”创办体制改革试点校——15中学分校。如果这样一位老资格的校长光凭自己的经验办学,人们似乎也会无可厚非。但令人尊教的吴丙寅却偏偏执著地与时俱进,不迷信已有的经验而确信科研治校。多年的管理经验给了他这样的忠告:校长不搞科研,办学就没有思路;校长没有思路,学校就没有出路。
于是,这位老校长更加注意“跳”出学校,站到一定高度,思考社会对学校教育的需求,明确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每天忙完了学校的繁杂事物,吴丙寅都要读一些理论书籍和报章上关于教育改革的文章,坚持做卡片记录。他的理论是“正因为年龄大了,才要学得更多”。这使他清楚地知道今天的校长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把15中学分校办成教育科研示范校,是吴丙寅校长此次办学的目标之一。质朴的老校长在抓科研时的作风也一如他的为人,决不搞花架子,不追时髦,要“扎扎实实解决学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他觉得如果搞科研是为给领导做秀,那就无异于市场上卖假货的行为。学校的科研主课题——“主体性教育研究”,一是要改变教师主体性缺失的现状,在管理中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一个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建立起来,青年教师自选会长,自订学习研究工作计划,变校长要他们学习理论、研究问题,为他们自己要学习、要研究,青年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二是要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推行了“先预习后听讲,先思考后提问,先理解后记忆,先复习后作业”的学习方法,并且为学生建立了“学科学习档案”,让他们自己积累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这几“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主动精神、自学能力和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在德育中提升学生的主体观念:校方和教师实行了参与式领导,减少权威行为,把设计、组织、总结德育活动的角色全部交由学生担当,在班级里让学生轮流值日当班长,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教育科研在培养教师队伍和形成学生个性方面所起的作用,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对于吴丙寅校长,正是教育科研帮他“从自身经验中解放出来,减少了办学的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