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偶然”改变了一个贫穷孩子的一生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6-24

  花园小学的齐徐勤老师拉着孩子的手到了校长室,开门就说:“校长,我想让这个孩子到我的班里读书。”——一句话,一个决定,改变了一个女孩子的人生轨迹。

  这个故事的第一页已经有些褪色,但是读起来仍然感人肺腑。1990年3月的一天,沉寂了一个寒假的花园小学的校园里又充满了朗朗读书声。一连几天,二年级的班主任、细心的齐徐勤老师总觉得有一对闪亮的大眼睛出现在教室的门缝里,专注的神情令人心动。一天课间休息的时候,齐老师便走上前去询问。原来这个小女孩名字叫胡亮,家住农村,因为有一副好嗓子,家里便送她来哈尔滨学唱歌。胡亮学歌是在晚上,白天没有事,于是就跟寄住人家的小姐姐到学校来,小姐姐上课她就在门外等。

  端详着小女孩,齐老师涌动着无限同情和爱心,她拉着孩子的手到了校长室,介绍了女孩的情况,她说:“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能在门口那么自觉地听老师讲课,太不容易了,我想让这个孩子到我的班里读书。”校长李玉秋看着这个又瘦又小又黑又土的女孩子,看着那对亮晶晶的大眼睛,亲切地问:“喜欢唱歌吗?”女孩唱了当时正热播的电视剧《渴望》的主题歌“好人一生平安”,稚嫩而清纯的嗓音,把一首挺长的成人歌曲唱得委婉动人。李玉秋也被感动了,多甜的声音,多好的孩子啊!如果不上学,会耽误她一生的。

  花园小学是哈尔滨市一所很有名气的小学,不少家长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想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但是不属于一个学区就不能进来,更何况胡亮既没有学籍也没有户口。于是学校专门打报告请示,南岗区教委、哈尔滨市教委破例批准学校收下了小胡亮,并且减免了学杂费。

  就这样,胡亮成为花园小学的一名学生,和同龄的孩子们一起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了。一个老师的爱心,一个学校的远见,就这样改变了一个农村女孩子的命运。

  农村学校的教学与城市显然有差距,何况胡亮在农村只上了一年级,因此,需要补课的内容很多。齐老师把自己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了胡亮的身上。这是一个非常刻苦、非常自强的女孩子。齐老师说,她利用放学后的时间,捡易拉罐、捡废品卖钱,不但自己用,还捐给“希望工程”。

  胡亮的事被媒体披露后,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人们纷纷向这个小女孩伸出了援助之手。胡亮没有辜负人们的厚爱,她被评为哈尔滨市及南岗区的“文明少年”、“三好学生”,参加了全国“首届童声合唱节”。

  张素梅说:“开学两三天的时候,胡亮被送到了我的班上。她的情况特殊,因此更需要精心呵护。我觉得,面对社会、学校的关怀,对于她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

  胡亮在花园小学毕业了。没有学籍、没有户口的胡亮在无数好心人的奔走下,又进入哈尔滨的一所教育教学非常优秀的初中——17中就读。学校把她安排在哈尔滨市的优秀班主任张素梅的班级。

  17中同样减免了胡亮的学杂费,省、市团委送来了学习用品,学校团委专门介绍了胡亮的情况,号召大家向胡亮学习,自强自立,刻苦学习。

  年过半百的张素梅老师是个性格爽朗的女教师,她说,胡亮在班级担任文艺委员,第一次组织活动有些畏怯,不知所措。张素梅给她出主意:找几个能歌善舞的同学,排几个小节目,你当主持人,写几段串联词。性格内向的胡亮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成长为一个能干的学生干部。

  张素梅说,胡亮情况比较特殊,因此,对她来讲,更需要学会做人。那时侯,学校常常收到不知名的人们寄给胡亮的汇款单,虽然只有几十元,却帮了胡亮的大忙。张素梅曾经问过她,看见那些家庭条件十分优越的同学,她有什么想法。胡亮诚恳地说:“张老师,我已经非常满足了。除了好好学习,没有任何要求。”

  生活上要低标准,学习上要高标准,张素梅总是这样告诫胡亮,胡亮都做到了。

  在73中上高中的时候,胡亮担任了团支书。胡亮的成长依然受到人们的关注。花园小学的李玉秋校长见到73中校长张滨,总是打听她的近况,两个女校长像妈妈一样细心照顾着胡亮。黑龙江省教育厅的领导闻讯,也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过她。

  在73中,胡亮的班主任王波告诉我,2000年胡亮考上了哈尔滨学院,现在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了。“六一”前夕,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记者来到了哈尔滨学院。音乐系的党总支书记接待了我。他说,他到这个系上任才两个月,情况不是很熟悉,但是对胡亮印象很深,因为她是系学生会的学宣部长,常常在系里帮助辅导员搞活动。他把桌子上的一张报纸递给我,“你看,这上面有胡亮的照片,她今年刚被吸收为预备党员——学生党员是要在学校报纸上公示的。胡亮民意测验得分很高。可是她在中小学的这些情况、她的家庭状况我们还真的不很了解”。

  正说着,门悄悄地开了。进来一个身材细瘦、中等个子的女孩子。皮肤稍黑,没有任何修饰的脸庞五官端正、精致,尤其是那双清澈的大眼睛,特别引人注意。藏青色的T恤,藏青色的裤子,一双编得松松的辫子垂在胸前。无疑,这就是胡亮了。

  从胡亮的叙述中,我听到了这个故事的另一半。胡亮的家住在黑龙江省望奎县,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地方。胡亮的父亲上过高中,在县城找到一份工作,本来维持家在乡下的生活也算可以。就在胡亮上一年级的时候,黑龙江省电视台的文艺导演王平在农村采风,无意中听到了小胡亮的歌声,她感慨地说:“难得这样的好嗓子,不培养就可惜了。”她把一张登有哈尔滨业余少年合唱团招生广告的报纸留了下来,希望胡亮去报名学习。

  胡亮的爸爸拿着广告来到了哈尔滨,才知道少年宫的小雪花合唱团是业余训练,只在晚上上课。一心要让女儿学唱歌的父亲并没有放弃,决心让胡亮学下去,于是,让胡亮借住在哈尔滨的一个朋友家,自己时常来看看。

  回忆那些年的生活,胡亮说,头一次走进城里的学校,感觉那么漂亮,当她扒着门缝努力捕捉老师的声音时,就想,我要是能坐在这样的教室里听课那该多好啊!是齐老师、是花园小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胡亮清楚地记得,有一天,她和往常一样走进教室,同学们一下子送过来那么多学习用具——原来那天是她的生日。就是在家里过生日,妈妈最多也是煮个鸡蛋而已。那是她过得最快乐的一个生日。她还谈起了初中班主任张素梅老师,胡亮说,是张老师手把手教她做社会工作,开展各种活动,使她学会了怎样做一个班干部。她在求学的路上遇见了那么多好心人,多数都是老师,所以她从小最崇拜老师,就想当一个有爱心、有学问的好老师。

  胡亮还告诉我,父亲胡喜奎在她成长道路上的作用。最初,胡亮寄住在别人家,当爸爸得知女儿在捡破烂时,他再也受不了了,毅然辞掉了那份全家人赖以生存的固定工作,到哈尔滨照顾女儿。胡喜奎靠卖水果维持生计来照顾女儿。那一段日子过得很苦。

  这父女的境遇感动了许许多多哈尔滨人,在无数好心人的奔波下,他们家开了一个小卖店,妈妈、哥哥也过来了,胡亮一家终于在这个城市站住了脚。初中毕业的时候,考虑到自己的家境,胡亮打算报考中师,可是父亲一定要她念高中,不管多难也要供她,一直到她上大学。

  父亲为女儿求学舍弃了一切,女儿的求学生涯也改变了他,改变了这个家庭。如今,不仅胡亮成才了,胡亮的父亲也开了一家广告公司,有了自己的事业。

  文艺界的人士也关注着胡亮的成长。《常回家看看》和《好日子》的作者车行、李昕也常常以他们的方式帮助胡亮,他们曾合作专门为胡亮写了一首歌《儿时的梦》:“一份汗水晶莹了一份感情,儿时的梦陪伴我的人生,未来的憧憬我装在心中。”

  胡亮说,她是幸运的。这话千真万确。如果没有电视台王平导演留下的信息,胡亮不会来到哈尔滨;如果没有父亲的执着,胡亮很可能来了又不得不回去;如果没有花园小学的收留,胡亮可能半途而废,学业无成;如果不是在学风教风都那么好的小学、中学、没有那么多优秀教师的谆谆教诲,胡亮可能不会迅速成长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共产党员。一个农孩子、特别是一个贫困的农村女孩子成长的背后倾注了多少人的爱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