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闭幕的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浙江工业大学学生包士毅创造了960万元的成果转让最高价。与深圳知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成果转让协议书后,包士毅憨厚地笑着对记者说:“知识就是价值,能以自己的所学得到社会的认可,正是我所追求的。”
26岁的包士毅是浙江省杭州市桐庐人,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小学教师。他在浙江工业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了一段时间,于1997年考取该校研究生。也就是从那一天起,他开始在导师陈江的指导下,与另两名研究生一起进行压力管道安全分析系统软件的研究。
为了补充计算机知识,包士毅一边上专业课,一边上计算机研究生的课程。每天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为了了解企业实际,他经常坐4个多小时的火车从杭州去宁波的镇海炼油厂、化肥厂。
在镇海化肥厂的合成车间,要对四五百根管子制定大修计划,按以前的方法,翻图纸,查资料,画图,需要两三个工程师用将近一个月才能完成,把包士毅设计的软件装上后,一个工程师两三天就完成了,还包括打印出图纸资料。
包士毅的这项研究从一开始就受到行业内部人士及相关企业的关注,深圳知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包士毅的研究成果出来后,知方公司就多次提出技术转让事宜,并已基本达成转让意项。而将签字仪式放在“挑战杯”上则是双方的一致愿望。包士毅认为,在“挑战杯”上,转让是一回事,评奖是一回事。“对搞研究的人来说,能够遇到这么多专家审定我的作品,非常不容易。这几天,先后有3批专家对我进行了问辩,我非常高兴。即便得不到好的名次也不重要,我最想了解的是专家对作品的评价,特别是意见,我回去后好再改进。”不过,在与专家的谈话中,他也了解到,本届“挑战杯”上的学生作品比以往更实际、更趋向于市场,这令他很欣慰。“我们这项研究从一开始定位就很明确,不是为了好看,纯属为了好用、实际,让企业拿了就能用。由于是针对企业需求而做的,所以当时我们就意识到了它的市场价值和前景非常好。”
对于卖了960万元的事,包士毅只是说自己很幸运。“我遇到了一个非常重视和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学校和一个重视科技知识、有远见的企业家。”浙江工业大学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今年该校还提出准许学生休学创业、开办创新公司等。“包士毅的成果转让消息将会进一步促进我们学校学生的科技活动。”团委书记李昌祖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