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上海高校学生创业意识强:15%要做老板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7-25

    本报讯一年一度的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奖,今年出现一些新趋向:申报项目科技含量高,80%以上都是面向工业生产。学生的创业意识强,15%计划自己“做老板”,或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合资办公司,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今年共有10所高校申报52个项目角逐“创造发明”奖,其中37项获奖。与以往几届学生创造发明成果“转化难”形成鲜明对比,今年很多发明成果相继被婆家“相中”,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大大加快。东华大学硕士生陆琰的“细旦可染聚丙烯长丝的研制”,解决了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纺织纤维领域的“老大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三枪集团“慧眼识中”。上海交大本科生赵蓓蓓,利用制革废皮屑生产新型化妆品和食品添加剂———胶原蛋白和铬蛋白,既解决了制革废料的应用,又可消除含铬革渣对环境的污染,与浙江天益食品添加剂厂一拍即合。

    学生科技成果的加快转化,源于学生创业意识的不断高涨。今年刚毕业的华东理工大学本科生梁颖然,年仅23岁,已有3项专利在手。这次她又凭“利用食品营养剂处理高硬度含氟饮用水”技术,捧到了“创造发明三枪杯”。目前她正紧锣密鼓地筹划自己的公司,推广使用该项技术。复旦大学本科生陈闻欣采用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上海大学核力电子设备厂合作生产他研制的“教学用非线性混沌实验仪”。

    学生创业意识的高涨,离不开学生科技创新大环境的改善。自1994年以来,同济、交大、复旦相继设立了各种基金,每年有15-20万元资助学生创新科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