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综述:解读“学生总裁”的神话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10-23

    曾经在北大附近的一个小咖啡馆里被一个瘦小、戴眼镜、衣着邋遢的小伙子无理冲撞,果汁洒了我一身,连个道歉都没有,头一扭气定神闲地开始看窗外。大概看出了我怒从心头起的苗头,老板跑过来把我拉走,居然这样劝慰我:“算了算了,现在的大学生千万别惹,你看着他不起眼,也许就是一个网站的技术总监,是一个百万富翁啊!”我哭笑不得,但也为网络神话已经传遍街巷而有点意外。

    大学生创业大赛,清华将出现多少多少位百万富翁,十几岁的中学生成了领导博士生的总裁……这样的报道曾经在媒体频频出现,令人兴奋,也引人深究。

    教育部允许休学创业

    在中国,大学生创业是近一两年才兴起的新事物,而它在国外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了。八十年代初,美国许多高校就开始举办创业计划大赛,而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著名的雅虎最初也是由一家大学生创业公司开始起步的,杨志远便是一位辍学创业者。

    虽然关于中国学生在校开办公司一直有风言风语,但今年一月,教育部公布了一项有关“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这是中国教育界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为加入全球学生创业潮而作出的努力,也为中国开始兴起的大学生创业潮正了名。

    此项政策的颁布,再加上当时互联网在中国流行的种种神话,各地各方开始举办此起彼伏的创业计划大赛,参赛的大多是网站创业计划。最为突出的是在上海举行的“张江杯”创业计划大赛,首期征集的创业计划居然有90%以上是网站创业计划书,原因是“方便、来钱快”。满怀激情、才华横溢的莘莘学子们匆匆告别课桌迈出了他们创业的第一步。在众多大学生总裁中,还涌现出了中学生CEO和小学生CEO。

    创业者说

    踌躇满志的学生创业者们搏击商海,可圈可点之人渐渐浮出水面,尽领潮头风光。武汉华中理工大学李玲玲获创业风险金;四川大学王汝聪在校创办成都亚虎网络公司;清华经济学硕士鲁军创办的易得方舟声名远播;被媒体称为第一家学生公司的“视美乐”两次融资成功……同是出自清华的视美乐总经理王科曾经做过新东方的英语教师,他的创业心得是:

    ——在创业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失败、痛苦甚至是绝望,然而这些困难对我们来说也是在所难免,因为我们毕竟是学生,无论经验还是对事物的预计能力都需要慢慢锤炼。但是在这个创业的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一个团队要成功,整个团队的合作和齐心协力的努力是创业的关键一环,当然管理和人才也是我们永恒的主题。但如果没有创业团队的合作和大家的相互支持、鼓励、包容,后果将无法想象。因为这其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数不胜数,而且每个人在困难面前都会有波动、低谷、退缩。

    ——对风险投资的看法,我们是正在尝试的过程之中。我觉得一个公司的成立主要是考虑资本、管理和人力资源。而对大部分创业型公司来说,拥有一个好的项目等于已经拥有资金,也就是说资金不是最大的问题,而管理和人才才是难点所在。成熟的投资商不仅带给所投资公司运营所需资金,而且还有其它的经验如管理、市场、生产等,这些正是创业型公司所最欠缺和需要的。

    缺少经验几乎是所有学生公司的问题,“如果一个有3年经验的人来做,会比我做得要好”,王科曾经实在地说过。李玲玲也对自己的天行健公司做过这样一番检讨:“天行健注定成为一种试验品。现在看来,公司从签订协议、草拟章程、融资渠道,到产品开发、拓宽发展空间等等,都存在显而易见的问题。”

    王志东保守了?

    现在,武汉华中理工大学李玲玲所创办的天行健公司宣告结束,其他一些学生董事长在毕业后改换成职员的身份。“别的公司也许只有管理上的问题,或者是融资有问题,我们是二者兼而有之,后来运作不下去了,只能不了了之了。”“也许是我们太仓促了,创业准备时间还不够,创业组合时间太短,磨合得还不好,创业的目的性不明确,所以管理上会有这些分歧。”结束创业的大学生们开始反省自己的失败。也有人是自动放弃创业的,比如“上海交大学子科技创业公司”前总经理陈嘉斌,是因为在公司战略上与董事会有分歧选择退出公司的。陈嘉斌说,有些公司融资失败后,重新选择合作伙伴就要改变原来的发展方向,他不愿背弃自己创业的初衷,决不妥协。

    一两年下来,大学生创业成功者并不算多,大多都与自己与社会的期许相差甚远。这时,有人站出来分析说,一哄而上搞网站创业,大家都把开设网站作为创业捷径当初就是不明智的,种下了日后失败的祸根。创业成功的偶像、新浪网总裁王志东在今年夏天的“555创见大征集”会上也给大学生们浇了冷水。王志东说,创业潮风靡高校是件好事,说明中国大学生开始走向成熟,思想与行为都与世界保持同步。大学生创业的前提是要打好基础,不管学什么专业都要吃透专业的精髓,但也不能片面追求分数,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找出自己的长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去创业,要避免一窝蜂。在创业之前,不能只看到成功人士头上的光环,更要看到成功人士比一般人多付出十倍甚至一百倍的努力。大学生创业要有思想准备面对失败。

    王志东一番老生常谈,是他保守了?还是真理不怕重复?

    到底要不要创业?

    现在,大学生创业从当初的争论不休到红透半边天似乎又回到了争论的起点上,对创业热潮持批评否定态度的主要理由是:与发达国家拥有的成熟的创业投资模式相比,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相对落后,风险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高等教育的方法和模式也与国外存在很大差距,这些因素将制约大学生创业的发展步伐。

    也有人坚持: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其核心便是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加快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动力也在于创新。社会要搭建一个类似孵化器一样的平台鼓励青年创新创造。大学生已经具备了理性思考和规划人生的能力,他们并不像人们担忧的那样盲目和冲动。社会发展到现在,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成功机会,他们敢想,社会就应该为他们创造可能。任何形式的创业都不具备百分之百的成功机会,都要经历优胜劣汰的考验。

    的确有实绩表明,大学校园的确深藏着先进的生产力和商机。1992至1998年间,各高校共签订技术转让合同3万余项,成交金额28.35亿元;出售专利近3000项,成交金额2.84亿元;获得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项目数分别占全国的1/3和1/4左右;由高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国近2/3。

    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地利和科技致富的天时,大学生创业的确时机正好。有一个相对冷静和公允的声音提醒大学生们:学生创业并不只局限于网站,在互联网泡沫消退后,学生们应该能够看得更清晰一些。我国的传统行业和传统市场可供学生创业者们施展的空间非常广阔,具备高技术的学生创业者,应该在与传统行业接合的方向找寻突破口。而没有准备好的学生们,应该像上海交大计算机系教授申瑞民说的那样,从实验室开始自己的创业。

    在创业热潮中,学生更需要的是冷静的头脑、扎实的技术。具备相对成熟的思想和必要的创造力,才能实现易得方舟公司学生董事长鲁军的光荣梦想:现在,如果提到清华的企业,人们马上会想到紫光、同方,它们都是很优秀的企业。但是最多在5年后,提到清华的企业,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清华的学生创业公司。肯定会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