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质疑历史教材第一人”评价中学历史课本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10-22

    “不要纠缠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硬伤’上,那容易改正;我更希望的是有一部面向21世纪的高质量的中学历史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黄安年教授日前在他的书房里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黄教授是质疑中学历史教材的第一人,他以大学历史教授的身份撰文评论人教社版的《世界近代现代史》,引发了最近中学历史界对教材的讨论。

      黄教授是专门研究美国历史的学者,他表示自己对中学历史教材的发言权限定在世界现代史的范围。他不大同意“现行中学历史教材有六七百处错误”的说法,应该说是几百条质疑或者商榷意见。但他认为,仅从教材中世界现代史部分的内容来看,在史实和材料引用方面的错误也是比较严重的。即使是最新的“实验教材”版,仍然存在一些引用历史材料不准确、论述含混或前后不一致的毛病。他曾经对1996年版的《世界近代现代史》提出过130条质疑,对于最新版的该书,他仍有68条新的质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黄教授认为,这是教材编写体制造成的。“如果关起门来编,就是100个大学教授也未必能编好教材。”没有历史学界和中学历史老师的广泛参与,又缺乏监督机制,出错就是自然的事情了。在国外,许多优秀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由著名大学教授编著而成,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却长期只由一家出版社编写。

      教材中有“硬伤”,但那并不可怕,再版时更正就行了。黄教授更为关心的是中学历史教育的改革。他曾出过一本“历史教育改革论”的专著,认为历史教材的编写体系应该推陈出新。单从教科书的世界现代史部分来看,他认为目前还是国别史的体系,没有形成把世界看成整体的全球体系,不能显示出全球现代化的统一进程。当然,编写体例不必局限于一种,但这就要求教材的多元化。黄教授十分赞成教育部关于教材编写“一纲多本”的改革思路,希望在中学历史教材编写上引入竞争机制,吸纳经验丰富的中学历史教师和高校的专家参与教材编写。

      黄教授指出,历史教育能够同时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侧重知识训练。历史本来是一门充满生气和乐趣的学科,但如果教材和教学方式僵化会让许多中学生对它失去兴趣。黄教授认为,中学课堂上应该教给学生能力,而不仅仅是历史知识本身。从教材上来说,应该及时将学术讨论和研究成果反映到中学教材中,这有利于培育学生开阔和活跃的思维。

      黄教授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21世纪人才需要一部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学历史教材。他期待着这次中学历史教材的讨论能够实现这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