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一套全新的语文读本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7-04

  这是一套摆开架势来做的读本,融入了这个时代的一批人对中国语文教育的沉思与反省,沉淀着这个时代的一批人对中国语文新的向度的寻找与非同寻常的思考。他们对“语文”一词的咀嚼与解读以及对其精神实质的理解与领会,都将会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被人注意到。它意味着一种新的语文观——一种有利于开发心智、丰富思想、培养性情、操练想像并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语文观的产生。——曹文轩

  《新语文读本》初、高中卷的出版,犹如惊涛拍岸,一时在大江南北卷起了千堆雪、万重浪,诸多大报媒体都开设专栏,详细报道,央视“读书时间”也对其做了专题介绍。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触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让孩子们从小就在一个人文素养丰厚的平台上成长,《新语文读本》编委会专门为小学生编写了10册小学卷《新语文读本》,书出版以后,不仅得到广大小学教师的承认,也得到了广大家长及小学生的喜爱。

  “读本”的编委会中赫然是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主编王尚文、曹文轩、方卫平都是在学界声名显赫的大学教授。这样一些名声赫赫的名人、忙人,怎么会想到去给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编书呢?我们采访了小学卷读本的主编之一曹文轩老师。

  大学教授作为“局外人”的学术视野和看问题的角度,决定了他们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弊端的感受和见解。

  编写《新语文读本》的设想由大学教授提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方面,作为“局外人”,他们可能要看得更清楚一些;另一方面,他们的学术视野和看问题的角度也都决定了他们可能更容易发现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弊端。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是在反思大学语文教育的高点上来回望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他们从大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现状,看到了中小学语文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和它应有的方向。所以,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振聋发聩的。他们是如此痛心疾首地看到了大学校园内人文素养的贫乏和缺失,他们又是如此心切地想帮助孩子们保留某些还不曾失去却可能失去的东西,所以他们才甘愿“越陷越深”,才“俯首甘为孺子牛”,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精雕细琢地把编写读本当作一项学术工作来做。

  可供小学卷选择的文本要比中学卷少得多。即使这样,很多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都被眼光苛刻的评委们淘汰了,编委们做起了沙里淘金,竭泽而渔的工作。

  和初高中卷一样,“爱、人与自然、科学”仍然是小学卷读本的主题词,编委们精心编写的各个单元,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这些人类为之奋斗的永恒的主题。但是小学生特殊的认知、接受能力,他们的耐心和承受能力,对选文的长度和深度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简直是在考编委们的眼光。一方面,通常我们所讲的好东西——经典、名著,往往都不是很适合小学生阅读,语言浅显而内涵深刻的文本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可供小学卷选择的文本要比中学卷少得多。即使这样,很多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也在编委们苛刻的眼光下被淘汰了,这些著作等身的教授们做起了沙里淘金,竭泽而渔的工作,心甘情愿地当起了小学生们的“孺子牛”。

  编委们都有一个雄心,要让人从这套读本看出什么叫“眼光”。经过激烈的讨论,他们在两点上基本取得了统一:一是态度要宽容,要在面对人类的精神财富时,表现出一种宽容的态度。世界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决定了它不可能被某一种或某一系统的思想所完全解读,对爱,对自然,对科学的解读是丰富的、立体的,“读本”尽可能地对各种有益的思想兼收并蓄,这使“读本”在结束从前的语文读本思想上的单一性、机械性、实用主义方面跨出了一大步。二是眼光要苛刻,语文读本的文本不是烧饼——烧饼是新出炉的好,一个好的语文读本的文本选择理所当然要有经典性和相对的恒定性;语文更不是时事教材,不是对流行观念的追随。如今光怪陆离的声色时代使孩子们根本不缺对时文的光顾,他们缺少的、最需要的恰恰是向经典的回归和靠拢。经典就是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好东西。编委们调动了全部的阅读记忆,将那些曾经震动过自己的灵魂、心灵为之感动的文章都一一提取出来,然后加以对比与筛选。抒情的、叙事的、议论的,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具有尊贵的经典性。“读本”中选入的很多文章都非同寻常,不仅具有思想的力量,而且富含美的价值,除却内容,很多文章仅在文体和语言上就很漂亮。走过了不识愁滋味的小学,走过了为分数奋斗的中学,走过了总想强说点愁的大学,当我拿着这十册小学卷读本的时候,却一次次地被里边的文章所感动,文章不长,却总有一点什么东西振动着我的心弦。

  《新语文读本》是一套“新语文”的读本,也是一套“新的”语文读本,它的立场、意趣、宗旨、格调以及编排方式都体现了它是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语文读本。

  《新语文读本》首先是一套“新语文”的读本。“新语文”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一种新的语文观—一种有利于开发心智、丰富思想、培养性情、操练思想并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语文观——的产生。语文教育不是政治课,也不是技能训练课,它绝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它的更重要的任务在于立人。孩子们看待世界的态度、科学而有效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宽阔的心胸与开阔的视野都将在语文学习和阅读中受到影响。语文不仅是语言,“新语文”应该给孩子一个浩荡的、无穷的、美的世界,历史的、文学的、美学的、政治的、哲学的、民俗的,所有这一切,古今中外的精神财富,都要逐步向他们展开。

  用“新语文”的理念编写的语文读本是“新的”语文读本,它的立场、意趣、宗旨、格调以及编排方式都体现了它是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语文读本。“读本”的孕育和诞生投放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网罗了一批有见识、有判断能力、有审美趣味的人,他们中间有研究文学、历史、教育的研究员、大学教授、讲师与研究生,有资深编辑、语文教育研究专家,也有来自一线、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学语文教师,他们怀抱着“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的美好愿望,真正摆开了架势来做这套读本。所以,“读本”融入了这个时代的一批人——一批自称是“理想主义者”的人——对中国语文教育的沉思与反省,沉淀着他们对中国语文新的向度的寻找与非同寻常的思考,他们对“语文”一词的咀嚼与解读以及对这一精神实质的理解与领会,都将对中国的语文教育起到一种启示和警示作用,都将会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被人们所注意,并且逐渐被重视和认同。

  若干年后,当人们谈起中国的语文教育史,谈起中国语文教育改革之路的时候,肯定会提及这套读本,提及它带给传统语文理念和语文教育理念的冲击,和它通过经典为孩子们的精神成长带来的浓墨重彩的文化和人文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