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在社会化过程中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就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教育的缺陷,不良的人际交往,社会腐败现象等客观现实都可能使青少年树立腐朽的、颓废的人生观,进而产生膨胀的物质需要等推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动机。这里主要谈一下家庭环境因素对犯罪的影响及预防。不良的家庭环境主要有六种:
一、家庭成员作风不正或有犯罪行为,青少年在模仿天性支配下,极易同化、堕落。
二、父母婚姻裂变,子女身心易受伤害,对家庭失去信心,易被坏人利用。
三、家庭不和睦,孩子从小到大没有温暖与快乐,形成压抑、自卑性格也易出问题。
四、亲情过剩,俗称溺爱,这种家庭会使孩子缺乏责任感、爱心、同情心。
五、疏于管教,得不到及时而悉心管教的子女,易生成不良品性或小错铸大错,最终犯罪。
六、家庭暴力这种暴力现象易使子女养成仇恨、撒谎、逆反等不良性格,甚者离家出走,向社会“施暴”,向弱者“施暴”。
因此,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父母应强化家庭预防犯罪功能,每一个家长都应力求做到:
第一,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道德素质,注重身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此外还可参加一些“家长学校”来提高家教水平,做到管理有方。
第二,要在子女成材与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上多花时间与精力,从小培养他们尊敬师长,乐于助人,勤劳勇敢,诚实守信,谦虚认真等良好品行。
第三,要重视与孩子间的交流与沟通,随时掌握子女思想脉搏。如有异常,决不可姑息迁就,任其发展。
第四,努力为子女创造一个温馨、和睦、充满爱心的家庭,使他们在文明、健康的气氛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