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不让孩子出名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荣誉能给人带来喜悦、自信,激励人奋进,但有时也能滋生虚荣心、依赖性,养成贪图名利的坏习惯。作为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荣誉呢?
  有一天,孩子一见我回家,便"哗"的一下,从他的座位上站了起来,忙着为我让出位置,微笑着对我说:"老爸,请--"。我"受宠若惊"地顺势坐了下来,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篇关于澳门回归字样的征文。我随即翻了翻孩子的"手稿",眉头不禁一皱:"以前不是跟你说过,自己的事目已做吗?"孩子头头是道地"陈述"起自己的"理由"来:"您看我什么时候找过您呀,这次可是非同小可,因为马上就要进行班干部改选,征文如果能得个奖什么的,就能锦上添花。而且,据说征文若能在市里获奖的话,以后升我们这个片区的重点中学,还可以加分哩。"孩子不知从什么时候学会了拍他爸的"马屁","您嘛,是大手笔,只要您给我稍加润色,必定马到成功!"我可并不是那种轻易地被"糖衣炮弹"所能打得倒的,便一脸严肃地对孩子说;"这也不是理由。做人就应当凭自己的实力。"孩子可是老大的不高兴,嘴里在小声地嘀咕着:"以前哪个同学获奖不是家长帮忙的?就我老爸一本正经,对我一点儿也不关心。"
  那么,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荣誉呢?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围绕"荣誉"问题,特地给孩子讲起了一个个故事:"居里夫人一生曾得过17枚奖章,从1904年到1933年的29年里,她获得过世界名国授予的名誉头衔107个。可居里夫人认为,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1903年,伦敦皇家学会把该会最高的奖赏--戴维金质奖章赠予居里夫妇,奖章上刻着他们夫妇两个人的名字,这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但是,居里夫妇获得奖章后,却把它送给了六岁的大女绮瑞娜做了玩具。"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这样对待荣誉的,"正当孩子听"故事"听得入了迷时,我话锋一转,"1946年,美国某医学院二年级学生莫顿,在他的老师韦尔斯用硝气麻醉进行外科手术实验失败后,莫顿改用乙酸麻醉获得成功。正当莫顿以乙醚麻醉的发明者向美国政府申请专利时,他的老师韦尔斯和曾经启发他发明的化学教授杰克逊,都赶来与莫顿争夺专利权。三个人争执不下,只好向法院提出申诉,这场官司打了多年也无结果,最后,三个人为此同归于尽:杰克逊得了精神病,韦尔斯自杀身亡,莫顿因为高血压患脑出血死去。"
我的一个个"故事"让孩子陷入了沉思,"我想要表达的意思,你懂了吗?"
  孩子微笑着直点头:"老爸,您的意思我懂了。"
  不久后的一天,征文的结果出来了。显然,孩子"独立自主"的作文,与那些有家长"鼎力相助"甚至是"直接代言"的"征文"相比,当然是名落孙山了。
  孩子也"坏",他知道我对"获奖"的态度,便"振振有辞"地对我说:"我已经很尽心了,不过完全是靠自己努力的。因此,我是虽败犹荣。老爸,您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