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翻阅报纸,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挫折与教育是否可以同步,接着便是一些专家学者、普通百姓的见解认识。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有的说“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享受还来不及,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挫折去教育下一代”;有的说 “‘挫折’可以是多方面的,并不局限于那种硝烟弥漫,战火连天,衣不遮体,食不饱肚的苦难岁月,”;有的说……
我们姑且不去肯定或否定某种观点,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就足 以说明问题了。
目前,社会上有这样一种风气:许多青少年,大多是在校学生,不专心于学习,而是在追求一些所谓的时尚流行,不仅浪费了大好时光,也荒废了学业,以致到后来发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的悔悟。的确,在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
今天,接受教育似乎成了每个人济激强烈竞争的第一道关卡。而课堂的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长们只一味地送其子女到一流的学校上学,创造一切有利于学习的条件,使孩子能够好好学习。殊不知历史上曾有多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故事,那些自制能力差的孩子,则开始贪图享乐,浪费生命,不能认真地学习,长大了自然是后悔莫及。如果从小就对孩子进行一些“挫折”的锻炼,比如,
多做些家务活动,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接触和了解一些社会中的实际事物……从身心上进行开导教育,懂得一些道理,也许就不会再有那种“少
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慨了!
幼年周恩来如果不是目睹了残酷 的社会现实,经历了苦难的洗礼,也不会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西游记》中的唐僧若不是经历过诸多的艰险阻阻,克服了重重
困难,恐怕也不会取得真经。由此可见,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是不无道理的。“挫折教育”还是可取可行的。
文/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