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历史复习——“活”应万变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New Page 1

历史复习——“活”应万变

北京西城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范瑞祥


   高考历史题已从应试型考试向能力型考试方向发展,更加注重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这将对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起到积极作用。中学历史教学可以依据“考试说明”中有关历史学科能力的要求,加强对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朱智贤教授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对能力的表述为:“人们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历史知识难以培养或体现历史学科的能力,缺乏学科能力的知识是零散的,具有一定的能力却可以认识历史中的未知领域。如果获取具体知识是在做知识的加法,那么培养驾驭知识的能力是在做知识的乘法。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订的历史学科“考试说明”从学科化、具体化、可操作性三方面出发,涉及了历史学科的十种能力。题型是体现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的形式。历史高考试题仍以选择题、材料解释题、回答题为基本题型。不同的题型在考查不同知识、能力及其层次上有不同的功能。

    例1、下文引自魏源的《海国图志》

  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广东互市200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回答:魏源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此题只有一问,要求答出:①主张学习外国的长处,用以抵抗外国的侵略。②批评过去只接受了西方有害的东西,并没有真正学到西方的先进技术。

  此题许多考生只能答出第一点,答不出第二点。分析丢分的原因,主要是考生仍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因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试题引文中有这句话,教科书也明确记载,所以考生都能答出。但魏源批评的论点,虽然试题引文中也有,由于考生第一次触及这类知识点,所以就回答不出来。这说明考生对知识、观点和方法的运用能力太差,只能回答老师教过的知识,不能回答老师没有教过的知识。历史高考通过魏源的《海国图志》的材料解析题,达到了考查考生知识和能力的目的,从而拉开了分数的档次。

  例2、上图是南北朝后期形势,填出北朝两个政权的名称:

     A

     B

  本题考查再现能力和历史地理知识能力。它有两个特点:第一,南北朝后期形势图教材中是没有的,从而创设了新情景;第二,考查北齐、北周的方位,从而考查考生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这道题可以从两个角度解答:一是山东是齐鲁大地,B是北齐,那么A就是北周;二是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被北齐所代替,西魏被北周所代替,那么东边B是北齐,西边A是北周。这样就能做到正确无误。不少考生把北齐、北周的方位颠倒错位,结果回答错了。分析其丢分原因,考生只会死记硬背,不善于结合试题中的方位示意图,进行具体分析,而是联系到教材中讲到的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被北齐所代替,西魏被北周所代替,就按照这个思路,抛开试题中方位示意图进行回答。此题的设问,故意把A写在西边,B写在东边,结果学生由于死记硬背而造成失误。

  例3、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

  ①日本侵略军战线太长

  ②抗日根据地有力牵制敌军

  ③中国人民抗日力量尚未充分发展

  ④英美主张接受“近卫声明”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这是一道组合选择题,考查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绝大部分考生都能从教材中讲到的日本侵略军战线太长和抗日根据地有力牵制敌军两个方面来分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这样就可以排除C项。1937年8月13日,日本制造了八·一三事变,英美在中国的利益受到影响,所以支持蒋介石抗日,这样D项也可以排除。于是,不少考生选择了A项。造成考生丢分的原因,主要是对教材中没有讲到的但是试题中提到的知识点③不能正确理解。由于抗日战争开始不久,中国人民抗日力量尚未充分发展也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之一。所以,正确答案是B项。

  例4、下列关于“地丁银”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A、取消人头税,只征土地税

  B、田赋和丁税均征收白银

  C、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税中,征收统一赋税

  D、按人口和土地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

  此题的迷惑性较大。如果考生原来对它的理解、记忆都很准确,那么,他会很便捷地选出C项。这属于再认。如果考生对它的理解、记忆不太准确,甚至处在遗忘状态,那他就要靠艰苦的再认了。A、B、D项都不全面、不准确,而其迷惑性大,就因为每项都有正确的因素,这时就考查了考生的回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例5、《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

  这道题考查理解能力和比较能力。在教材中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经济主张是分开来说的,而试题则要求对这两种经济制度进行比较。它要求考生在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主张的理解基础上,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作出正确的选择。因为《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而《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最早提出的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经过比较后,可以得出两者的经济主张是互相矛盾的结论。A项是正确答案。

  例6、1640年英国新议会的召开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这是因为

  A、议会提出了掌握政权的要求

  B、国王宣布“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

  C、议会组建军队与王军交战

  D、内战后议会把持了全国政权

  命题组在命题中,十分重视对历史概念掌握能力的考查。历史概念就是对具体史实的科学抽象与概括,它主要反映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定的时代和国家或民族的独特对象本质的内在联系。由于英国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起来,他们要求掌握政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此题要求学生运用原因和结果原理进行分析和比较。因为英国议会提出了掌握政权的要求,所以1640年英国新议会的召开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A项为正确答案。

  通过这六道题的考查和对考生失误的分析,可以引发这样的思考,一是历史高考虽然改变了完全依据教材来进行命题的模式,但是仍然坚持以教材为依托进行命题。所以在历史高考复习中,应该重视中学历史教材的学习,而不是抛开中学历史教材,另找一些资料或习题来取代。二是要把中学历史教材读“活”,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举一反三,融汇贯通。对待历史知识不仅需要必要的记忆,更应该重视理解。

  我们常说“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这个“不变”和“宗”就是重要历史知识。重要历史知识包括历史基本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的阶段特征、历史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六个方面,它是应对一切题型的基本。

  总之,历史高考复习中离开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去谈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历史高考复习中必须做到知识和能力的并重。

                         (中国教育报 20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