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度下调 强调能力
北京 李新黔
学习、研究2001年高考化学科《考试说明》(以下简称《化学考试说明》)对准确把握高考命题思想和题型变化,调整、改进考前复习辅导的方法和策略,有着重要意义。
变化特点
新的高考《化学考试说明》是由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题型示例、附录(1999年和2000年全国高考化学试卷及试题答案和评分标准)五部分组成的。其中,考试性质,考试内容两部分与前几年的《化学考试说明》基本相同,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这两部分与去年相比有着明显的变化。
1.题型和题型比例有较大调整
2000年高考试题主要有选择、填空、简答、计算四种题型,而2001年高考《化学考试说明》调整为选择、填空、问答与计算三种题型。即删去了简答题,而把问答与计算合并成一个新的题型。其中,题型比例也有改变,现对比如下:2000年高考试题:
选择题 55% 简答题 约10%
填空题 约25% 计算题 约10%
2001年高考试题:
选择题 约50% 填空题 约25%
问答与计算题约25%
2.试题难易比例调整,更加体现难度适当降低的精神
2000年高考试卷中,容易题约占20%,中等难度题约占60%,而较难题约占20%。而2001年新的《化学考试说明》中,容易题调整为30%,中等难度题调整为50%,较难题仍然为20%左右。从上述试题难度比例调整的情况来看,在保证高考试题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和良好的选拔功能的基础上(即较难题的比例稳定在20%左右),适当地降低了全卷的总体难度。
3.试卷内容比例的变化,更加突出化学实验能力的考查
为了便于分析,现将1998年、1999年、2000年和2001年4年来的《化学考试说明》中试卷内容比例对比如下:
试题内容比例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约40% 约35% 约35% 约35%
元素及其化合物 约20% 约20% 约20% 约15%
有机化学基础 约15% 约15% 约15% 约15%
化学实验 约10% 约15% 约15% 约20%
化学计算 约15% 约15% 约15% 约15%
很显然,4年来的《化学考试说明》中化学实验的考试比例逐年增加,说明高考更加突出化学实验能力的考查。
4.题型示例进行了适当的增加和删减
题型示例是每年《化学考试说明》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按高考题型选编了近年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考化学试题(或试测题),并标出试题考查的水平和难度,目的是让考生对高考试题的题型、水平层次和难度情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001年的《化学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是在2000年的《化学考试说明》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增加和删减。新增加的有3个小题,即:“三、问答题中的第11题和第12题”和“四、计算题中的第11题”。这3道小题都选自2000年全国高考统一考试(广东卷)化学试题。而删减的则是“二、填空题中的第19题”,即一道涉及化学平衡常数(实验教材用的)的试题。
复习方略
认真学习新的考试说明,联系下一阶段高考总复习的教学工作:
2001年高考化学全卷满分仍为150分,其中较难题约占20%,把“120分”定为我们高考总复习的目标,是比较符合实际的。目前学校高考总复习已经进入综合复习阶段,老师不能盲目引导学生去做大量的“难题”、“偏题”,陷入频繁的“模拟考试”中。而应该针对高考确定的“测试考生对中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调整我们的复习计划。要根据学生复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近年来高考中的“热点”,进行知识、技能规律、思路方法、题型变化的训练,对知识迁移与重组能力和信息的获取与加工能力等方面进行辅导,并进行适量的模拟试题训练和讲评。也就是说还是要在中学化学的主体知识、技能的落实和能力的提高上多下功夫。至于试卷中20%的较难题,如果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双基”的复习,在知识、能力等方面都有坚实的功底,相信学生能正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也能取得理想成绩。相反,如果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难题”上,势必会削弱对中学化学主体知识和技能的复习,那将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在全面、系统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提高的辅导和训练,建议本阶段可根据第Ⅱ卷的四大试题内容,并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辅导和训练,这四部分内容主要是:
(1)化学实验:中学化学基本实验、实验设计、实验报告的完成和分析、新情景实验的评价和剖析等。
(2)无机化学知识综合: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和联系、无机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及电解溶液等化学基本理论的综合应用等。
(3)有机化学知识综合: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有机化学反应规律和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有机物的合成推导与推断、有机物燃烧等反应的定量分析等。
(4)化学计算: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计算、溶液浓度与溶解度的计算、取值范围和产物判断、过量问题分析等计算类型。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