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论坛:中国“网校”的现状与未来(三)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2-10

当前,我们正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创新就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这是时代发展所决定的。二十一世纪将是信息化世纪,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信息时代的国际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就是创新、就需要一大批具有高度创新意识、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正是看到这一点,江主席在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高瞻远瞩地提出:

“面对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点、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分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由此可见,我们国家已经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来对待。再看看我们国内网校的发展,形成一窝蜂进军中考和高考的局面,实际上是与中央指示精神相违背的。现在的网校教育绝大多数都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只是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模式的延续而已。可以形象的说,它是在一条光明大道上走错了方向。

目前,国家对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高度重视,中央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体系,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教育部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也已经启动,该项目总共投资3.6亿元,其中2.6亿元用于中国教育科研网和教育卫星频道的改造,1亿元用于教育资源建设。若计入由此项目带动下的社会资金投入,近几年内,我国将有数十亿元投入到远程教育之中。我国的远程教育事业,尤其是网络化教育将面临一个突破性的飞跃。在这个大变革的前夕,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要使我们网络教育事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必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把握好方向:

① 转变教育指导思想

首先是要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评价标准。以前,我们评价教育结果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知识的拥有量是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主要标志。但在信息社会,知识量的急剧膨胀使得一个人不可能拥有全部知识,大量信息的存储、检索极其方便,使得博闻强记已经不很重要,相反,如何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如何利用、检索、加工复杂的信息则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将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的人才观。个人素质的核心是:品德个性、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协作精神、思维品质、终身学习意识等。

其次,要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关系,我们国家长期实行以行为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制。这种体制对于系统的传授知识是有一定优越性的,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这种压抑学生个性、不让学生主动思考、扼杀创造性思维等是与当代素质教育的根本精神相违背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认识到,知识不是由老师灌输而得到的,它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通过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主动思考、主动探索而得到的。在这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值得我们借鉴。

② 正确的政策导向

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远程教育网络是实施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主要手段,国家应在政策上加大力度扶持,促使其健康快速的发展。

国家还应注意利用政策对网络教育进行结构性调整。应优先发展高等教育类、职业技术类网校,对基础教育领域应该主要以校园信息化为契机,引导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不应鼓励传统课堂搬家的同步教育类网校。

③ 加强网络教育中应用性研究

我们国家的网络学校之所以沿袭了传统课堂教育的基本模式,在本质上并无创新之处。这不仅与传统教育指导思想相关,而且还与网络教育是一个新鲜事物,人们对它的把握和认识还比较肤浅有关。尽管当前网络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人们对在网上如何实施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网络教学如何管理、网络教育的特长与不足等问题都缺乏明确的认识。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网络教育应用的基础性研究,如基于网络的教育创新模式研究、网络教育的教学软件平台研究、典型示范网络课程的研究、网络教学效果的研究等等。

④ 正确把握网络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范围的教育大趋势是:从单纯的校园教育转向以校园为核心、但打破传统校园界限的开放式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从应付考试为目标的应试性教育转向以提高学习者自身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以探索、发现、协作解决问题等为主的创新教学模式;网络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大趋势,才能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