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美国的科教兴国之路(六)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2-17

四、美国成功的教育制度

1、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美国的经济之所以雄踞世界之首,不仅因为美国掌握有十分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是源于在这背后有着非常成 功发达的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美国重视教育由来已久。建国后,美国领导者们就把教育当作利国之 本。先后颁发了各种有关教育的法规,如开创公立学校的[学校法],推行义务教育的[义务教育法],鼓励培 养农业技术和工程技术人材的[莫尔斯赠地兴学法案]。本世纪早期通过了旨在扩大职业教育的[史密斯法 案],1958年通过了[国际教育法案],1962年通过了[人力开发培养法案],1963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案],70 年代颁布了[职业前途教育法案]。这些法律法规奠定了美国当今教育的主要格局。使美国教育水平对国民经 济的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2]。

在高等教育方面,美国虽采用地方分权制,但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无所作为。通过立法,政府对高校具有很 强的宏观调控效力。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考察,几次关键性的举措,都有相应的法案来推动,如[莫里 尔赠地兴学法案]、[军人权力法案]、[国防教育法]等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调控作用。特别 是[莫里尔赠地兴学法案]曾带来美国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林肯总统执政时看出当时教育的问题,认识到教 育对经济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1864年莫里尔参议员提出了[莫里尔赠地兴学法案],通过该法案的立 法,由联邦政府出资、各州政府拨出土地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到1887年,美国又开始提 倡科学研究和实验,在全国到处兴建了许许多多农业实验站,大学与实验站紧密挂钩,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科 学实验。1914年,[史密斯法案]进一步提出教学(Teching)、科研(Research & Experiment)和推广 (Extention)一条龙的主张。于是,农业技术推广站又应运而生,促进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今日美国 的许多公立大学都是受益于[莫里尔赠地兴学法案]和[史密斯法案]而发展起来的,都经历了以农学院为基础 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的过程。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莫里尔赠地兴学法案]、[史密斯法案]和威斯康辛 大学的社区服务思想等,把美国高等教育推向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三点成面的广度;二战以后,美国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愈加紧密,产学研结合日益密切,走向了多功能、多形式、多样化和终身 教育等立体发展的进程[27]。

2、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美国教育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型。1979年成立了联邦政府教育部后,开始加强中央对教育的控制,特别是克林 顿上台后不久,即于1993年4月公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对教育进行改革。美国政府不仅通过各种 法案,还通过拨款导向,引导高等教育的平行和健康发展。而拨款是政府对高等教育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 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对当前市场需求虽不明 显但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举足轻重的学科,就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了。这一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 通过拨款、免税等经济手段,将教育资源按照国家需求分配,以控制和诱导学校使其听从联邦的指挥,以确 保国家的长远利益。这种调控力量是相当可观的。本世纪50-60年代,为了对付原苏联在太空领域的优势, 教育资源配置在政府的宏观调按下发生了重大变化,资金多被集中于理工学院[28]。

3、不断加大教育投资

美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美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1985年为5.0%,1987年为 5.1%,1988年为5.2%,1989年为5.3%,到1992年增加为5.5%。早在1990年美国全国的教育开支超过了军费开 支,达到创记录的3,530亿美元。1992年,美国全国的教育总经费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在国际上也 处于领先水平。如果以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来表示一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1994 年,美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2,304.3美元,中国则只有45美元。[12, 14, 15, 16]

美国政府一直把教育当作利国之本。1992年,美国教育支出占政府支出的14.1%,即使在今天也是世界高水 平。美国公共教育经费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1999年,美国联邦政府预算又把用于主要教育培训计划的经费 比1998年增加了32%[17]。美国经济的发展无疑给教育和科技提供了世界上最有力的物质保障,如果说,先进 发达的教育和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则强大的经济实力就是教育和科技的坚强后盾。

美国60%的基础研究是由大学完成的,大学也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基地。1997年,美国高等学校研究与开发 (R&D)经费达到240.31亿美元。另外,联邦政府在高等学校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FFRDC)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支 出达到54.05亿美元。美国高等学校研究与开发经费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1997年,高等学校的研究与开发经 费,大约60%是由联邦政府提供的。1999年,联邦政府预算给高等学校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为145亿,比1998年 增加了6%[10,16]。

美国高校经费来源渠道较多,不过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的比重最大,约占50%左右,中央联邦政府的投入只 占10%左右,学生的学费一般在20%左右,其余的就是私人捐赠、学校自身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然而高等教育 经费的投入除国家、政府获益以外,社会、企业和个人也是获利者。。企业的人才是学校培养的,为企业带 来最大的经济效益。高等教育满足了个人的欲望,获得了知识的技能,培养了就业的能力,使之更能适应社 会的需要,增加了就业机会,从而有获得更高报酬的可能性。因此,根据市场经济“谁受益谁付款”的基本 原则,社会、企业和个人都应对高教投入经费。于是1984年美国一州立大学校长约翰斯顿提出了“高教成本 分担”的观点,这看来无疑是合理的[29]。

4、经济发展的引擎

199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卡斯特斯说,如果说知识信息是新的世纪信息经济中的电流,那么大学就 是产生这种电流的发电机之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把大学称为“Engine of Development”。

美国著名的硅谷科学工业园区就是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主体发展起来的。在那里,围绕着斯坦福和伯克利两 所主要的研究型大学,分布着3,000多家高科技产业和许多研究开发机构,其中最大的是具有3,500多人的斯 坦福研究所。这种以科研力量雄厚的大学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群为基础形成的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科技基 地,即出人才、又出技术、产品,大大缩短了反映高新技术发展的知识信息从创造加工到传播应用的周期, 加速了知识经济的发展。早在90年代初,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根据生产含数公式算出,美国教育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已达19%。目前,世界各国都竞相借鉴美国的“斯坦福-硅谷”模式,建立科学工业园区,有力地促 进了本国的高技术经济发展[30]。

5、造就有艺术气质的高科技人才

“美苏之争的实质是什么,我们一直以为是军备竞赛,是工业竞争,是钢铁比赛,直到世纪末我们才明白, 他们竞争最深层的东西是有艺术气质的高科技人才。”这是从今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传 来的信息。

50年代美苏空间技术竞争中,前苏联领先一步送人造卫星上天。这一下使美国举国感到耻辱,各部门首先指 责教育界,教育部门也觉得对不住大家,认真反省。10年后,一些教育家提出这样的观点:美国的科学教育 是先进的,但艺术教育落后。也即两国科技人员不同的艺术素养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