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时代,勇气都是一种美德,人类需要用它来涉过崎岖艰难的路程,从幼年走向人格的成熟。然而在一个大众道德和个人孤立的时代,社会传统习俗对孩子们的指导越来越少,孩子们离“唯一持久的美德”(埃伦-格拉斯哥(Ellen Glasgow)语)越来越远。
勇气是个人能够面对自己在获得自由时所产生的焦虑的那种能力。或许有些人认为现在大谈孩子们的勇气还为时过早,然而人类的勇气并非仅仅是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学生进入三、四年级便会有一种自我意识的萌发,他们非常明显地想脱离父母的保护。他们自主地会对一些“震荡”作出肯定性的回应,以来实现自己的天性。但此时的父母却展开坚强有力的臂膀,紧紧把孩子们拥入怀中。
其实,在孩子们勇气的对立面并非怯懦而是勇气的缺乏。我们说一个人是懦夫不过是说他懒惰,而勇气的对立面,正是我们要竭力回避的——自动顺从。在西方的骑士时代,勇气把人生简单化,而现在,我们的孩子要克服焦虑与孤独。由于住宅方式的变化,虽非离群独居,但却闭门自乐,使孩子们处于一个同龄人交往的真空状态(在学校也由于太偏重学习,学生在一起游戏的太少。)。
个人勇气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他不得不接受并非适合于他的生活方式。在正常情况下,孩子无须承受难忍的焦虑就能一步步地完成自己与父母的分化,一步步地成为他自己。正如他们在学爬楼梯一们,虽然一再摔倒,虽然有疼痛,有气恼,他终会欢笑着获得成功;在正常情况下,他也能一步一步的摸索着获得他心理上的独立。但如果想要操纵控制孩子(可能是无意识的),或过分保护孩子,那孩子面临的任务就要艰难得多了。
更多的父母的要求是考个好分数,被名牌大学录取,不被人说长道短,觅得一个好职业(父母可能从2岁起就渗透)。孩子遵从了这些要求,即使他们并不认为这些要求是无可非议的。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败了,随之有了自恋与虚荣——想得到赞许、欣赏的强迫性需要——销蚀了人的勇气。
论坛讨论:
行者:
我们想给老师指错!
我们想给学校提意见!
我们想抓歹徒!
我们想让政府改进!
可......
你试试!